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生态情深 学术志长——“黑大脊梁”专访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庆贵教授
2017-06-06 14:36 潘航 王紫浩  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点击: )

阴雨天气又赶上周末,偌大的农学楼显得有些空荡。走进王庆贵教授的办公室,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桌上一摞摞书刊资料,然后才看到一身正装的王庆贵教授。听到我们采访的初衷,他有些拘谨地笑笑,“我真的很惭愧,我只是在默默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当谈起科研工作,王庆贵教授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在他看来,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项长期战斗的过程,优秀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广泛阅读后的厚积薄发,来自于实验室日复一日的长期积累,更来自于个体与团队的通力合作与执著探索。

年少结缘 一生奉献

王庆贵教授,生态学博士、三级教授,黑龙江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委,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会评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基础性专项A类项目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7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主讲本科生《全球变化》、《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 研究生《全球气候变化专题》、《现代仪器分析》、《专业英语与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

谈到王庆贵教授与生态学科的结缘,他感慨地说,“真的很幸运当年林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有‘生态学’这门课。导师周晓峰先生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对科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时任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副主任的周晓峰教授为年轻的王庆贵教授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在这扇窗户外面,是一片那时在国内鲜有人涉足的陌生领域——生态学。在周晓峰教授的感染下,王庆贵教授对生态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热爱,“通过努力学习积累,我也意识到了国内学术界当时并不注重生态环境,但在周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这门学科的未来”,下定决心要从事生态学的王庆贵教授以优异的成绩保送研究生,并继续跟随周晓峰先生学习深造,真正走上了以后人生中坚定走下去的道路。

矢志不渝 厚积薄发

2005年12月,王庆贵教授来到我校任教。当时正值农学院初创阶段,他虽带着一腔热血,却也不得不面对学科刚起步所带来的种种困难。面对眼前的迷茫和困惑,王庆贵教授凭借着对生态学的热忱,结合学院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地争取项目,获得资助,终于度过了最艰苦的日子。“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还有科技处领导的支持,因为他们的大力支持, 那段困难的日子才能顶过去。”他慨叹道。每天至少12个小时的工作量,使长期处于压力下的他在那时开始经常掉头发。如今,课题组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在学校、学院的支持和课题组的努力下,王庆贵教授的科研团队可以保持每年近二十篇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再谈起往昔,他认为,“成长过程中有压力不见得是坏事”,把巨大的工作压力转化为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怀揣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事业心,自觉履行着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职责。目前,王庆贵教授在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地有了自己的实验观测样地,并且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响应的研究方向上,发现了冻融期大气氮沉降的大幅增加会延缓二氧化碳排放这一重要现象。

“科研工作就像自己的恋人一样,一旦结缘,便伴随终生,时间愈久,情谊愈浓,再难割舍”,王庆贵教授如是说。现在,他依旧保持每天7点到校,晚上7点回家的习惯。“今年大年初一的时候也还是来了学校,好像不来就少了点什么”王庆贵教授笑着说,“但在学科刚起步的那几年,即使是每天12小时工作也难以完成,常常要把工作带回家,夜里一两点休息已是家常便饭。现在除非特别忙,一般不会再带工作回家了,更想陪伴一下家人。不过回家还是会看文献的,看文献不算工作吧?”对他来说,看文献是自己的爱好所在,像每天看新闻联播一样平常。

言传身教 仁爱育人

“我对我的学生有三点要求,第一就是做人,要表里如一,不骄不躁,第二是要有奉献精神,要服从大局, 有团队精神,第三是提高技能,要勤于思考,多读文献。这三点少哪样都不行。”王庆贵教授不假思索的说道。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增进学生之间的联系,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王庆贵教授也有自己的秘诀,“我们每周二都会开组会,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研究的进展或者谈谈自己阅读的文献和获得的启发。另外每周安排一个小时学习生态学主流统计软件的应用,一个人用的好不是目的,要让整个团队都会用,并把它传承下去。”除此之外,王庆贵教授每年都组织两次聚会, 一次在教师节前后,因为新生刚入学,可以迅速拉近距离,另一次在元旦前后,大家已经基本熟悉,可以进一步增进团队感情。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尽管偶尔资金紧张,他还是会坚持给发布论文的学生不同等级奖金的支持,“这都是幸福的烦恼啊!”他笑着说。在忙碌的五月,一边继续科研工作,一边忙着批改学生的论文,王庆贵教授的球鞋已落上了灰。他“润物细无声”式的关怀恰似涓涓细流, 滋润着身边每位年轻人。

志远行实 任重道远

最近,王庆贵教授正着手利用两年的长白山考察数据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土壤碳通量模型,用以修正国际通用的伽马模型。聊到未来的科研计划,他自豪地说“我想再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力争让业内全世界主流科学家感觉到我们东北地区4块氮沉降样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黑龙江大学气候变化团队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并在国际同行当中发出我们强有力的声音,也想为黑龙江大学“双一流”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

王庆贵教授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一直兢兢业业,严谨认真,在“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前提下搞科研,用“身教胜于言传”的方式做教育。在农学院初创阶段就已加入的王庆贵教授对农学院有着深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院兴我兴,院荣我荣,院损我损”简单的十二个字却代表着他的一片赤心。“农学院的未来我会尽己所能, 作为我的另一个家,我会维护它、爱护它,祝愿农学院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最后,王庆贵教授对自己为之奋斗十数载的农学院如是寄语。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