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严于教学,谨于治学——访政府管理学院刘丽伟老师
2016-07-04 10:44 王婷 关薇  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点击: )

刘丽伟老师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双硕士学位与我校博士学位,现任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各国医疗保险制度之比较》等多部专著,并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在我校努力开拓双语教学领域之际,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刘丽伟老师扛起了双语教学这面大旗,成为我校双语教学早期开拓者之一。

双语教学模式的初尝试

刘丽伟老师曾在国外生活多年,并多次在国外知名专家来访时担任翻译,拥有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与较高的专业素养。刘老师结合自己对语言的浓厚兴趣,开始致力于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为进一步做好教学准备,刘老师与其他老师一同申请了许多院里甚至是省里的项目,并参加了相关培训。与科研项目不同,刘老师所进行的双语教学项目属于教学类项目,主要研究方式在于课堂实践。在一次教学中,她结合自己在国外学习和研究时的经验,找了很多前沿文献让学生们阅读,这些专业性的前沿文献都是英文的,对中国学生来说阅读难度很大。刘老师很担心学生们能否适应这种方法,不确定完成的效果会是怎样。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在接下来的准备过程中刘老师不断给他们鼓励并就提出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他们很好地完成了刘老师安排的任务。这也让刘老师更坚定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十多年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刘老师逐渐摸索出了一种高效的成体系的双语教学模式。刘老师的双语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中英文结合授课这个层面上,更注重培养教研究生们高效地阅读最前沿的英文文章。在她的课堂上,同学们练习着将前沿文献译成汉语,“我不注重翻译的词语多么漂亮,关键是你能不能掌握原文的核心意思,能不能保持原文的专业性。”刘老师会提出一个相关的主题,要求同学们写一篇小文章,并安排于下节课共同讨论。在她的学生眼中,整个翻译过程马虎不得,“刘老师在这方面非常严格,她会逐字逐句地检查我们的翻译是否正确,以及句子结构与词语运用是否合理。”刘老师认为,能读懂英语与理解外文学术文章完全是两个概念,当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有学会阅读英文期刊的方法,才能真正紧跟国内外的学术前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她深谙这个传授知识的道理。“我向来主张研究生的学习最重要在于方法和能力的训练。以研究生的水平阅读一篇英文文章是不难的,最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目标,而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途径与方法恰恰是在研究生阶段老师最应该培养其去掌握的。”

本着研究生小班教学的优势,刘老师非常重视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表达能力。一方面,她强调“头脑风暴法”的讨论,用一个小本子记下学生们自由阐述的观点,并在讨论最后给予每个人一个评价,探讨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由于我们学科是社会科学,会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观点有出入是很正常的事。往往在这个时候,老师会与我们一直讨论,她一直强调学习不能学死,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刘老师还培养学生们表达观点的能力。刘老师安排学生们分成小组用几周的时间围绕一本书进行讨论学习,并把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同学们表示“为了对书本内容进行拓展,我们需要查阅很多资料,也更加体会到应该如何去学习。而在上台展示的过程中提升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控场能力。”

在兢兢业业中享受治学之乐

刘老师是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社会保障二级学科负责人,社会保障事关国计民生,课题的研究往往要查找大量英文文献,参加各种研讨会,这让同时还肩负教学任务的她常常忙到深夜。在经过反复调研、整理外文资料,并与项目的其他成员交流探讨后,刘老师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当代欧美社会福利政策及其危机本质研究》现临近结题,为了专著的最终出版,刘老师正在抓紧白天与晚上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撰写书稿。虽然做学问很忙很苦,但刘老师乐在其中。“我虽然每天很忙碌,但也有一种别样的收获感,尤其是平常与同学们的相处、畅谈,更是使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刘老师也不忘时刻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并鼓励他们多与老师沟通交流。研一的文倩同学在刚刚入学时,由于自己是跨专业考生,专业基础与其他本专业考研的同学差很多,心里很是着急。后来她找到了刘老师,希望老师可以为自己迷茫的研究生学习提供指导。在两个人轻松的聊天中,刘老师很耐心地解答了她的疑惑,并告诉她不能操之过急,她还向文倩同学推荐了许多较为基础的专业性书籍和学刊,建议她边看边打好基础,慢慢追赶上其他同学。

刘丽伟老师以一颗热诚之心,在治学与教学之路上坚定前行,守护着自己热爱的一方热土,将知识的甘霖遍撒。她收获的,不仅是内心的喜乐,还将有桃李满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