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什么天赋,唯有‘天道酬勤’四字而已”,她这样评价自己。在采访过程中,她一直带着低调谦逊的笑容,只有在翻开她的履历时,才发现这个年轻的教师有着多么精彩的求学经历和研究成就: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悉尼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黑龙江省文化名家暨“六个一批”青年理论人才、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后备带头人。目前已出版八部学术专著、译著,在国际级、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20余篇。

“做学问,唯有埋头进书海、踏实一颗心。”
对于国内学界来说,“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仍旧是一个偏冷门的研究领域,其真正本质与独特意义仍需要国内学者们的研究与探索。也正是因为这样,在选择研究方向时,致力于创新的孙建茵在导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踏上了这片几乎无人涉足的领域,开启了一段充满荆棘却又珍宝遍地的旅程。
“一开始做研究时,关于我研究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什,国内没有一本相关的中文译作。”或许是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尚未被国内学界所认识,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十分匮乏。首先,她需要翻译大量文献,语言便成了大问题。由于资料全部来源于海外,孙建茵只好用全英文资料进行研究,那段时间里,埋头于厚厚的词典中,与艰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奋战成了她的日常。此外,东欧地区语言十分复杂,除了英文文献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文献是用德语、意大利语等小语种所写。若要深度全面地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势必也要对这些著作进行翻译,这样更是大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同时,国内资料的欠缺也是研究路上的大问题。“当时我的导师给我提供了两本参考资料,分别是作者马尔库什先生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著作”,孙建茵谈起刚着手做研究时的困惑,“我担心这两部书不足以支撑得起一篇博士论文,而且二者时间跨度太大,缺乏完整性与连贯性。”就在她觉得毫无头绪之时,导师的一句提点给了她灵感:“作者仍旧健在,你可以直接寻找一手资料。”她想到了直接联系作者马尔库什先生。经过一番辗转努力,她得到了当时已经退休的马尔库什先生的联系方式,并给他发了一篇长长的电子邮件,“我在邮件里说,在遥远的中国,有一群热爱哲学的年轻人想要研究他的著作,可是却苦于没有一手资料,研究进展得很慢,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帮助。”
过了不久,孙建茵惊喜地在邮箱里发现了老教授的回信。马尔库什先生十分支持他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由于一些早期的文献资料缺乏电子版,他便亲自将文献整理复印,邮寄到千里之外的中国来。此外,他还将他们引荐给另一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届泰斗、匈牙利科学院院士瓦伊达,这位学者也热情地提供了帮助。当他们提出想把马尔库什先生的著作翻译为中文时,他甚至十分慷慨地将其两本著作的中文版权赠与了他们。
真正的学术交流是没有国界和语言限制的,与世界级大师的交流让她获益匪浅,踏在研究路上的脚步也愈发坚定起来。此后的几年间,孙建茵在国际级、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相关领域的高水平论文与著作,其代表性论文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主持或参与了如“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13个国家级、省级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年,她来到悉尼大学进行访学,与马尔库什先生面对面地进行学术交流,对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登上了新的高度。
“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做学问没有捷径,唯有一本一本书读过来,耐得住寂寞,踏实得下一颗心。‘天道酬勤’这个道理,在任何时候都通用。”
“撘人梯,要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经过反复的思考与沉淀,孙建茵对于高校教师的目的与任务有了自己的认识:“科研与教学就如同是一个人的左膀右臂,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科研为教学提供了长足的动力,而教学更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从2010年起,作为一线青年骨干教师,孙建茵承担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并将教学与其在国内前沿的科研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本科教学方面,孙建茵注重将科研成果作为拓展教材以外的知识。由于课程涉及到哲学概念等较为抽象的内容,“新”与“变”成为了孙建茵的教学关键字。虽然教材都变化不大,但她每年都要重新备课、更新课件,不断增加最新的研究成果,将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同时,她还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视频、音频等各种教学素材与学生互动,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以前“睡倒一大片”的政治理论课,在她的用心之下绽放出了新的魅力,她说,学生们闪着求知欲的眼光便是她最大的动力。
在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中,孙建茵十分注重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除了需要有深厚的学科背景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的能力。科研实践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能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指正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她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参与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翻译丛书”的翻译工作,“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学生的语言关总算是过去了,阅读和理解外文文献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光要耕耘于脚下的土地,还要去探索和发现更远的世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内处于前沿和新兴领域,还有很多主题和内容亟待发掘。在教学工作中,她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文献、研究热点问题和动向,弥补了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加强了国外研究现状和文献收集手段的方法教学,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眼界,打开科学研究的大门。
在孙建茵的世界里,没有什么通向成功的捷径,唯有“研究”和“学习”是不变的道理,以此为准则引导学生,以此为准则完善自身。“从科研到教学,需要激发和唤醒自己的热情、理想与意志”,热点和潮流或许会变,但做学问、育人才的真意必须在心中牢牢扎根。(记者:邱袁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