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心灵的赴战——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许素萍老师
2008-07-16 13:09   审核人:   (点击: )

在庆祝建党87周年的日子里,记者敲开了许素萍办公室的门。从5月27日离开哈尔滨,到6月7日返回,许老师告诉记者,她随我省灾区心理援助队在四川工作了十天,这十天却给她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我们真的不怕了”

在灾情最为严重的时候赶赴前线,对于任何人无疑都是一次考验。就在许老师一行人乘坐的飞机抵达成都双流机场时,一次强烈的余震发生了,这难免也让他们有一丝惊慌。但是,当看到灾区的惨状与受灾群众的坚强时,许老师唯感到了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真的不怕了,以至后来的余震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尽管时隔一个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许老师的眼神和话语中仍充满了坚毅。

我们无法想象许老师在灾区遇到的困难,但可以相信,他们没有怕过。从成都到绵阳,从都江堰到德阳,气候的不适和条件的恶劣并没有被许老师过多提起。她说,其实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方言是一道短时间内难以逾越的壁垒,而心理援助工作所依靠的主要就是语言上的沟通与交流。许老师告诉记者,大家更多时候是靠眼神去交流,去心领神会灾区人民内心的痛苦的。

“这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很多志愿者都有这样的感受:与其说是外界在不断驰援四川,倒不如说是四川人民给大家上了一堂“教人坚强、教人振奋”的课。用许老师的话讲,“这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许老师深情地回忆起在灾区遇到的一支志愿者队伍——成都地区某武警学院的抗震救灾小分队。这是一支由几位大一年级的同学临时组成的队伍,他们夜以继日地在灾区工作着,几位尚显稚嫩的“80后”承担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救灾帐篷里,许老师要为他们开展心理援助,却被几位小伙子安慰说“我们大了,我们没事”。许老师说,在灾区,许多人都在为不能为抗震救灾做更多工作而难过,这种不求任何回报的奉献深深地打动了她。而灾区人民那种团结互助的品质令每一位外来者感动不已,数不尽的感动、说不尽的细节,“坚强”与“自立”,展现在灾区人民脸上的笑容让人一生难忘。

采访中,许老师的眼眶一直涌动着泪水。那份对灾区人民的挂念,那种对骨肉同胞的情感,成了许素萍老师心上最沉甸甸的东西。这不仅仅是最真挚的爱在奉献,更是用自己的心灵赴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