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没有做太多的事,但我相信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第二届“芙蓉学子•榜样力量”优秀大学生道德风尚奖得主杜雪的质朴话语。正是有了这份简单和自然,她收
获了很多欢笑,很多勇气。

阳光少年 风雨求学
杜雪出生的时候,全家就寄居在亲戚家的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平房里,但生活也过得苦中有乐。1998年,杜雪的母亲突发脑出血,虽然抢救及时,但丧失了劳动能力,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也让杜雪早早地懂事起来。
第二年,杜雪升入哈尔滨市第五十一中学。而后,一场巨大的变故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境遇。2001年6月,父亲在工作中突发脑出血,匆匆离开了她和母亲。令杜雪终身遗憾的是,她未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此后,懂事的她经常去做父亲曾经做过的体力活,劈柴、做饭、洗衣……,这为母亲减轻了不少的生活负担。中考时,杜雪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只报考省、市重点高中,如果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就上职高。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早日参加工作,从而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然而,仅仅因为3分,她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杜雪踏上了去往哈尔滨第二十职业高中的求学之路。“好好学习,在哪都一样!”在时隔多年后,杜雪仍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在职高里,杜雪并没有放弃大学的梦想,成绩始终在全学年排名第一。高考前夕,她与其他有志向考大 学的同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班级。在新的集体中,杜雪用积极和乐观的心态激励了她的同学。而且,她还建立了“三合一”式的学习方法,既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又提高了班级的总体成绩。
在经历了高考的的洗礼之后,杜雪的梦想终于插上了驰骋的翅膀。2005年,她被黑龙江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录取,这不仅给她的母亲带来了极大的宽慰,也告慰了父亲的在天之灵。
投桃报李 感恩有心
与其他同学相比,杜雪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认认真真地筹划着自己的大学生活,也积淀着自己的未来,更在酝酿着回报他人的力量。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杜雪的每一天,甚至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都是在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中度过的。2005年的夏天,杜雪和同学们接受了入学军训,艰苦和枯燥使很多人都逃避了,但她始终坚持着。从出早操到站军姿,从踢正步到军体拳,杜雪成为了操场上的一支铿锵玫瑰。杜雪认为,任何一点在时间上的荒废和懈怠都是对关心和帮助她的人的不负责任。几年的学习中,杜雪在自习室里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为了考取导游证,她甚至曾经独自在走廊里看书到凌晨三点。一切的努力都没有付诸流水,和在职高时一样,杜雪的学习成绩依然名列专业前茅。
早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杜雪就在心中许下了一个愿望:“大姨为了让我上学,把留给自己孩子的学费都无私地给了我,我一定学业有成,好好回报大姨。”其实,在杜雪心中的又何止大姨一个人呢?尽管学业繁重,杜雪仍会经常回家陪伴自己的母亲,“我从小就学会独自面对很多事,即使有时很想念父亲也不作出表露,有时不开心了也要避开母亲。我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无论开心与否,累与不累,回家时都要挂着一脸笑容”。在学校,作为寝室长的杜雪记得每一位室友的生日。在距离室友生日到来的前几天,她都会组织大家在一起商量这个生日该怎么过,大家彼此之间也都保持着一种默契,会给“寿星”一份惊喜。
杜雪认为社会上的道德永远都不会迷失,只不过一些人在生活细节上忽视了道德的存在,“大家无论对亲人,对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应该抱有一定的关怀,这种温暖的关怀聚集起来,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杜雪说,自己在毕业之前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把爱心奉献给需要帮助的每一个人。
爱是一个需要不断被人证明的命题。春消夏长,一年四季,杜雪感受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的眼中,可能会觉得我做的一些事情很难得,其实这都是很普通的”,爱笑的杜雪用笑容着面对今后的人生,也更加自信地书写着崭新的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