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愚办学思想述要
转自:《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5期
作者:朱振林(黑龙江大学)
人民教育家王季愚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实践家,一位卓越的外语教育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创立者之一,自1947年至1981年,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副校(院)长、校(院)长。在她办学治校的35年间,提出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办学思想,并贯彻在办学实践中。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高校办学与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抗大“三八方针”、“三个依靠”的办学指导思想
王季愚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开始,坚持用党的教育方针统摄办学治教全局,办学中明确提出要继承延安精神和抗大传统,用抗大的教育方针和校训(即毛泽东为抗大亲笔提词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简称“三八方针”)治理学校,确立了坚定而明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
首先是正确地处理了政治方向与业务教育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方针,坚持教育为革命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服务的方针。但是她没有单纯一味地增加政治教育的科室,而是采取了专题讲座、及时用俄文翻译重要政治文本,直接引进重要的俄文政治文本等方式,寓教于学,“即坚持思想教育的首要地位,又不占用很多学时,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业务教育”。
其次是制定了规律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充分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我国外语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求实精神就是贯穿在这一教育思想中的一条主线。她针对新中国外语院校生源、设备、教材、条件等实际状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哈尔滨办学初期,她提出“将长远的人才培养和应国家急需的速成教育相结合,将教育和科研相结合,将目前的紧急任务和学校长远的正规建设相结合。”在革命战争时期,针对急需俄语军政翻译的情况,教学中陆续出台了几项措施:一是利用哈尔滨的特殊地域条件,大量聘用当地苏侨任教,并大力支持外教使用直接教学法;二是精简课程,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基本的俄语知识,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少而精。既要训练基本功又要应用人单位要求,适当讲授与今后工作有关的专业词汇及知识;三是聘请苏联专家来校,开设研究班、理论班和高级教师班,不失时机地培养自己的队伍;四是营造外语环境,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课外活动要求与外语操练相结合。这些举措既有因时而化因地制宜的特色,又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对于外语速成效果良好,满足了当时俄语人才的紧迫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针对各行各业对俄语人才的大量需求的形势,坚持以我为主,在利用俄侨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并要求本国教师采用翻译教学法,弥补外教直接教学法的不足,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正是灵活、正确的办学方针,确保了哈外专为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翻译人才。
其三是坚持发扬抗大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王季愚总是说:“上级给我们的每一个铜板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只能节约,不能浪费,浪费就是犯罪。”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时期,正值解放战争初期,条件极其艰苦,缺少师资,缺少干部,没有设备,没有固定教学、住宿场所,特别是迁到佳木斯期间,正值隆冬,学校被安置在一个已被炮火摧毁的兵营废墟之中,缺少钱粮与薪柴。她号召大家发扬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学员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形成了一个继承发扬抗大革命传统,自己动手战胜困难,建设学校的高潮,把一所残破的军队营房改造成了温暖、实用的教室、宿舍,改善了教学条件;之后又组织搞生产,改善了师生生活条件。这不仅保证了教学、生活的正常秩序,学校也艰难岁月中团结巩固起来了,呈现出一片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动局面。在东北民主联军整编之后,学校一度失去经费来源,她带领师生员工自力更生、开源节流,自筹办学经费,不断引进人才,坚持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仅避免了裁撤、停办的命运,而且还不断发展壮大。新中国建立后,王季愚贯彻“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在新教学楼和信校区建设中,确定了“牢固、适用、节约”建楼原则,所建楼宇全部实用、朴实,外部内部都没有豪华的装饰。
王季愚在总结新中国外语教育办学经验时,她对“三八方针”进行了凝练,提出了三个依靠的观点,即“一是依靠党的领导,二是依靠政治思想工作,三是依靠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提出学术建校和多样化的办学理念
王季愚始终坚持周恩来提出的“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必须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工作,在政治运动不断的背景下,她顶住压力,确保了教学秩序的正常与教学质量的稳定。同时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不断创新,在国内高等教育界较早地提出了“学术建校”的思想,确立了教学和科研双中心的办学理念。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时期,王季愚倡导“教学工作与科研理论相结合”,于1955年召开了首届全国俄语教学研讨会,开创先河;主持出版了《俄语教学与研究》,绵延至今,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支持编撰《俄汉详解大辞典》,此典最终获得国家图书奖;成立黑龙江大学之初,在她的倡导下,“要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中心”成为共识,1961年黑龙江大学校务委员会制定《黑龙江大学1960—1961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要点》中强调:“大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活跃学术研究空气。”在改革开放初期,王季愚恢复了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职务,她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同样大力强调科学研究,并切实推进,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创办学术期刊《外国语》;成立外国语言研究所、外语教学资料中心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三个机构,为上外教学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她还非常重视学科结构与布局的互补性。在哈外院时期,她就认识到了单一俄语学科、外语学科的不足,提出了多样化办学的构想与思路,初步建立了俄语、英语为主体的多语种外语学科,同时,也开始谋划马克思主义学科、汉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黑龙江大学成立后,在她主持下,各系逐步建立,奠定了黑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基本格局。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主政期间,特别是恢复高考之后,她顺应改革开放的大势,进一步强调多样化、综合化办学,提出外语加专业的办学、培养模式,形成了建设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思路。实践证明,这些办学理念极具前瞻性。
三、提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育人思想
王季愚在办学中始终坚持按高等教育规律办事,确立了育人为核心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1.确立了育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目标
王季愚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为党、人民军队培养优秀的军政干部、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作为根本目标,提出“不精通俄语就不能当好翻译,不掌握革命道理,就不能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的翻译工作者,最多只能做个翻译匠”。因此,王季愚坚持一手抓业务和教学,一手抓政治思想教育,“王季愚给学生上的第一个就是政治课”,她率先在高校中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设置系统的理论课,并亲自上讲台讲授政治理论课程。同时建立了每周一天政治学习日制度、政治助理员制度、经常汇报思想制度,通过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革命人生观。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通过党的政策教育,教育学生坚决执行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她经常教导学生要为祖国服务,强调“你们到这里来不是追求‘黄金屋’、‘颜如玉’,你们是来参加革命!”
2.王季愚倡导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王季愚提出:“德、智、体也好,德、智、体、美也好,德、智、体、美、劳也好,礼、乐、射、御、书、数也好,都是全面发展,又都是把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放到第一位。士先志,士先识器而后文艺,也都包含有这个意思。” “外语人才应当是有全面文化修养和丰富知识的人,不是光说两句洋文就可以的”。同时,王季愚十分强调教育民主,倡导民主讨论与服从真理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青年教师发展与建设方面,她也坚持把教师的马列主义学习置于突出的重要位置,确保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师资队伍;同时提倡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侧重研究一门学问如俄罗斯文学、语言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等,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加快外语人才的培养,王季愚校长根据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全国率先举办少年预备班,尝试进行外语人才提前培养。她深刻地认识到,“外语学科模仿性很强,从少年开始学外语最好”。因而在1950年,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在东北招收了一批初中学生,除了俄语外,增设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这开创了新中国正规高校招收少年预科班学习外语的先河。
四、提出加强“三材建设”的学科建设思想
1958年,黑龙江大学成立,学校从外语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她在筹建、创建新的院系的同时,更加注重三材(即人材、教材、器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师资队伍、教材、图书资料与设备仪器等)的建设。
她把人材建设列为三材之首,将其视为全局因素。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王季愚坚持质量提高、结构优化与关心爱护并重。王季愚坚持“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原则,重视教师教育,通过聘请苏联语言专家,举办研究班、教师业余理论班、教师高级学习班(修苏联副博士课程)等,全面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素质、职业技能;坚持队伍结构多元化原则,她主张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进行互动交流,避免“近亲繁殖”、“死水一潭”的局面,促进学缘结构的优化;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较早提出了“不唯成分论,重政治表现”的观点,提出“一定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专家、教授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仅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依靠他们办学,还要从政治上、业务上和生活上多多关心他们。”
其次是注重教材建设。建校初期,学校本着“结合工作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自编自写教材,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三是注重器材建设。王季愚十分重视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建设,以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为例,该校图书馆从零开始,针对师生不断增加的需求,王季愚选派干部到图书馆工作,筹划购书经费,与国内有关部门联系寻找书源,补充馆藏,短短几年间,到1958年该馆已经建成了一个位居国内外语院校前列的,有丰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外语专业藏书的大学图书馆;俄文资料室是全国俄罗斯语言文学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该资料室总结的“注重资料开发与研究,创造性开展学术情报服务”项目,曾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她注重电化教学,在全国外国语学院中,最早建立了语音室——电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