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纪念人民教育家王季愚同志逝世30周年专题之四
2011-05-05 15:31   审核人:   (点击: )

王季愚人格教育思想考察

转自:《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5期

作者:王莹(黑龙江大学)

所谓人格教育,就是身教,就是要求教育者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濡染、熏陶受教者,把这种人格精神渗透、内化到受教者的思想和行为之中。王季愚之所以被尊为人民教育家,“这首先是因为王校长是位襟怀坦荡的人,情操高尚的人,一个用大写字写成的人”。“也只有具备了王季愚所持有的执著信念,崇高的品德,坚定的原则性,无私的奉献之心,平凡中的伟大、谦逊中的深邃……只有具备了这一切,才出现了一位名叫王季愚的革命教育家,才形成了一种在我国外语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王季愚现象’。”本文从为学、为政、为人三个方面来考察王季愚校长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人格教育体系。

一、为学勤严厚实

王季愚校长为学严谨、勤奋、扎实。王季愚校长早年就学于私塾,奠定良好的国学功底。她从小就喜欢文学,特别是诗词,高小时就擅长作诗填词、对对联。晚年时,她依然能全文背诵《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文章。

王季愚校长1926年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翌年她的父亲不幸去世,生活费用和学费十分紧缺。她克服了这双重困难,坚持完成学业,并取得优异成绩。王季愚于1929年7月从女师毕业,辗转来到北京,于1930年考上了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的高中俄文班。她在班级里学习十分努力,坚持看苏联的报刊,起初要依靠字典,边查字典边看报,同时还加入了法学院俄文读书会。

1932年秋,王校长升入法学院经济系本科。1933年王校长到上海,开始翻译高尔基三部曲之一《在人间》(1936年9月出版)。在北京求学期间,她还同时学了日文、英文,读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

1941年到达延安后,王季愚校长更是刻苦地学习革命理论,她能背诵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王校长还自学了关于革命的相关理论,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以小见大,对于理论的学习从来不死板,而是活学活用。

二、为政勤兢开明

除文革期间,自1946年12月东北局任命王季愚到东北民主联军附设外国语学校主持学校工作,到1983年病逝,王季愚一直工作在高校领导岗位上。她为政勤兢开明,树立了校长的典范。

1.固守原则,坚持真理,为师生树立榜样

在反右斗争时期,王季愚校长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对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持有不同看法。从反右开始她就嘱咐有关干部“要注意区分政治上的问题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对划为右派的王季愚校长给予热情的关照,使一些陷于苦闷的右派家属定下了心,避免了新的悲剧,使很多家庭完整地保持了下来。

2.注重调查研究,讲求实事求是

1964年5月王季愚校长任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她到上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搞调查研究。当时,英语系和上外附中都在进行“听说领先法”的教学实验,大家对这种教学法褒贬不一,王校长主张不要轻易下结论,用实践效果来说话。王校长到上外很短的时间就以她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工作风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上外师生的一致好评。1978年8月她被重新任命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为新时期上外教学科研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工作。

王校长作为外语教育战线的专家,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在哈外专时期,正确处理长期人才培养和短期国家应急速成的关系。1954年在俄语人才培养速成教学告一段落之时,王校长及时提出学术治校的思想。1955年院系大调整时,她又开始设计学校的远景规划,从人才、设备、校址、语种、大纲,无不在她缜密的思考当中。成立黑大后,她在创建院系的同时更加注重三材(人材、教材、器材)的建设。相反,她对于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是坚决抵制的。王校长以党的教育事业为重,是非分明,襟怀坦荡,重视集体领导,发扬教学民主,尊重专家、同事、学生的意见,学有专长,使得她在外语教育战线功勋卓著。

三、为人谦善豁达

鲁刚说:“她没有任何架子,不管是教工或学生,同王季愚同志谈话时都会感到她对你的真诚和尊重,从未听到她教训人。”鲁刚还说:“王季愚同志从不谈自己,更不要说吹捧自己,也从不谈与名人交往,借以抬高自己。后来知道王季愚同志在上海和大明星周璇住对面,翻译过文学作品等,使我觉得不可思议,对我的灵魂也有很大的震动。”

1.关爱学生,收养遗孤,感动学生

在东北时期,经常有学生在她家里养病。她自己省吃俭用,把工薪拿出来给生病的学生。她曾给一个生了肺病的学生订购牛奶,买奶油吃。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张大可,在校期间曾患坐骨神经痛和脊柱神经痛,行动不便,医生建议疗养,在当时的哈尔滨是没有这样的条件的,但王校长亲自过问,送他到汤岗子疗养院治疗,很快就病愈了。在“文革”十年中,王季愚校长曾将故友遗留的九个孩子,视为自己的骨肉,关心他们的成长。在1972年马楠去上海虹口区王校长的住处见她时,她的身边还有一个陌生的男孩。这男孩是在文革中失去母亲的孤儿,王校长一直收养他。王校长的这些举动都铭记在了她的同事、学生的心中。

2.不计前嫌的品行,启发学生

王季愚在“文革”期间曾被学生揪斗,但是文革后,她不计前嫌,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1972年王绍顺去上海拜访王校长,吃完了饭,他们继续谈话,王校长只字不提她在“文革”中遭受的摧残和迫害,仍然关心黑大的那些干部的命运。当她听说李祖培也解放了之后,她笑了,说:“好啦,我用的干部没有一个是坏人。”1978年王校长到北京,托展凡找阎眀复,在友谊宾馆临街的一个餐厅聚会,王校长见到阎眀复十分激动,热泪盈眶,紧紧地握住阎眀复的手说:“看到你精神没有垮下来,真是高兴。”整个席间校长问长问短,关心阎眀复全家的情况并且安慰阎眀复说:“这是一场民族的灾难,一定要正确理解。”但是她对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只字未提。“文革”结束后,有一次一个学生造反派头头,要回北京没有路费,老院长给了她50元钱。这位学生感动得哭了。他后悔自己原先的过错。王院长对他说:“青年学生嘛,我不计较。”对待别人她总是那么宽厚,别人对她的过错,她从不放在心上。

李良佑曾说:“王季愚一生立身行事的高贵品德直至她的教育思想是否有一个共通的、最本质、最核心之点?大家有一个共识:爱。这是我们老校长对祖国、对人的爱,对自己事业的爱,对师生以及周围同志的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也无所谓教育了。

总的来说就是,王校长本身的艰苦奋斗感染了学生,王校长的高尚品德激励了学生,王校长讲原则的品质教育了学生,王校长追求真理的信心鼓舞了学生,王校长宽容的性格熏陶了学生,王校长善良的心地感动了学生,王校长用她一生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学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