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纪念人民教育家王季愚同志逝世30周年专题之二
2011-05-05 15:27   审核人:   (点击: )

人民教育家王季愚

转自:黑龙江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网站

作者:李延龄(黑龙江大学校友、齐齐哈尔大学教授)

黑龙江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一个坐落在松花江上,一个坐落在黄浦江畔。当然,这两所高校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民教育家王季愚曾经是它们的校长。

黑龙江大学———人才的摇篮

在这里我要说说黑龙江大学,因为它是我的母校。

根据《黑龙江大学校史》记载,有驻22个国家的中国大使是它的毕业生,包括前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有25名毕业生成为国际国内著名的领衔学者;有9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是它的毕业生;有很多中国驻外参赞或领事是它的毕业生;有8所大学的校长是它的毕业生;有一名毕业生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有3名毕业生成为部长;有一名毕业生是现任黑龙江省省长。

所以,黑龙江大学是外交家的摇篮、学者的摇篮、翻译家的摇篮、教育家的摇篮、政治家的摇篮……

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杰出的人才大多是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或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的毕业生。

这些人才或从事俄罗斯文化方面的工作,或从事对俄罗斯的外交工作,或从事与俄罗斯有关的其它方面工作。而且,他们要么居于领导岗位,要么属于领衔人物,在两国关系发展中起到过或正在起着巨大的作用。

1958年,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从一所单科学校变成了综合大学。从那时到现在,它又培养出数以万计的科学工作者、经济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及各种专业工作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人才的摇篮。

王季愚与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王季愚做出了极其杰出的贡献。

1946年,中共中央军委直属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复校并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它一度迁往佳木斯,在佳木斯的校舍是一座废弃的日本兵营。当时校长是刘亚楼,但他不抓具体工作,王季愚任该校副校长,主持工作。1947年,该校迁回哈尔滨。1948年,该校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1951年,王季愚任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校长。1956年,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升格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王季愚任院长。1958年,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变为黑龙江大学。

在1946年刚刚复校的时候,它仅仅有27名学生,7名俄侨教师。到了1956年,它已经有了3 2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研究生,700多名教师和工作人员。并培养出6 100多名俄语人才。到1964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王季愚为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季愚离开黑龙江大学为止,这时的黑龙江大学已经是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了。

当然,现在它就更大了。到2006年该校有35 000名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

黑龙江大学的历史上深深地镌刻着三个闪光的大字:王季愚。

把高尔基《在人间》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

四川,天府之国。这里人杰地灵。

1908年3月18日,王季愚出生在四川省安岳县一个农村家庭,父亲做过农村小学校长。1929年,王季愚毕业于四川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30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俄文班。从此,她与俄语结下了不解之缘。1932年升入该学院经济系本科,因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而没有读到毕业。

王季愚就是中国第一位翻译高尔基《在人间》的人。

1936年王季愚翻译的《在人间》在上海出版,发行人是著名的民主人士李公朴。除了《在人间》,王季愚作为主要撰稿人还为《中国妇女》翻译了大量有关苏联妇女的文章和文学作品。

除了俄罗斯本国,中国是俄罗斯文学的最大读者群所在国。从普希金开始的俄罗斯经典作家和苏联作家,没有什么人的作品还没翻译成中文的。有的作品,竟然有几十种译本。

这种巨大的翻译工作,就是从30年代开始的。

所以,王季愚是中国俄罗斯文学翻译界的先驱者之一。

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在1940年以前,她作为上海的妇女领袖之一,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在周恩来夫妇帮助下去了革命圣地延安。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10月10日她牵着毛驴,毛驴上驮着女儿,与其他800多名共产党的干部一起,从遥远的延安,经山西省、绥远省,步行1万多里,踏沙漠、走山麓,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于1946年1月到达辽宁省。

是年6月她被分配到佳木斯的东北大学人文学院任副院长。12月调任前边所说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任副校长。

在佳木斯期间,因为是战争年代,燃料匮乏,室外是零下30多度,室内也是在零度以下。还没有习惯于东北寒冷气候的王季愚和同事们、学员们在室内穿着棉大衣、棉鞋,戴着棉帽工作。至于伙食,上级只拨给高粱米,严重营养不良。包括王季愚在内的许多人都被冻伤了。

但是,办好一所俄文学校的理想,培养一批批俄语人才的志向,是绝对没有因为这些折磨而稍有动摇。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抵制错误路线的勇士

人类崇尚“维护正义”、“坚持真理”,认为这些品质才是值得歌颂的,认为这样的人才是英雄,而王季愚就是具有这些品质的英雄。

1957年,中国掀起了“反右斗争”。王季愚提出“要区分政治上的问题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很遗憾,她决定不了局势的发展。后来她为许多“右派分子”摘掉了帽子。

1958年9月,毛泽东提出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全国各地高校开展了“兴无灭资”、“拔白旗,树红旗”的“群众运动”。王季愚提出“不能把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外交政策的变化,简单地和外语教学划等号。否则就会破坏外语教学规律,产生不良后果”。笔者就因为写了一篇《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两种不同情形》,文章中主张“有机结合”,认为“外语系学生拔大白菜就不是有机结合,是丢了西瓜、抱住芝麻”,被当成“白旗”拔了。仅仅是因为王季愚的干预,才很快道了歉,没有按“白旗”处理。

1960年5月,黑龙江省委给黑龙江大学派来了一位新的党委书记,上任5个月,就把一个好端端的黑龙江大学给搬到农村去了。那是黑龙江省呼兰县康金井,笔者读书的外语系“定居”在康金井的历井大队,一个12间巨大的被废弃的草房成了我们的宿舍兼教室。大家坐在炕上听老师讲课。同时有6个老师在给6个班讲课,听谁的呢?这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事情。

不是别人,恰恰是王季愚纠正了这个荒唐的“下乡办学”,把大学搬回了哈尔滨。起程回哈尔滨的那天,王季愚亲自去了历井大队,还曾帮笔者抬行李,还关心地问:“不行了吧?”

“文化大革命”中,黑龙江大学的红卫兵把王季愚打成“黑帮分子”、“苏修特务”,把大批俄语教师都打成“苏修特务”。已经59岁的她被迫跪在地下,挂上几十斤重的大牌子,进行批斗。甚至逼迫她喝浆糊;还要殴打:拳头、棍棒……,但是,王季愚没有屈服,也没有污蔑别人,大义凛然,坚信五年以后历史还会还她以本来的面貌。她的确有伟大的人格,伟大的精神。

1973年,她被解放了。1977年邓小平复出,1978年国家政策进行了调整,她重新成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即后来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院长。在国家新政策的支持下,她为上海外国语学院300多名蒙受迫害的教师纠正了错误结论,为74名被错划的“右派分子”平了反,拯救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大家非常感激她,把她当成大恩人。所以,说她是抵制错误路线的勇士,她是当之无愧的。

王季愚是杰出的

1981年,王季愚病逝于上海,享年73岁。

松花江呜咽,黄浦江啜泣。人们对她无限怀念。

王季愚走了,她留下的业绩是说不完的,她给予人们的爱是深沉的,她做出的贡献是杰出的。

王季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是人民教育家,也是中国与俄罗斯友谊的有力推动者。

她曾领导的事业,会永远像她和赵询副校长在黑大校园里栽下的“姊妹树”一样,蓊蓊郁郁、苍苍翠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