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充满爱、播撒爱、收获爱——访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蒋可心老师
2012-02-27 09:55   审核人:   (点击: )

她师从多位国内著名语言学家,秉承务实、严谨衣钵;她工于汉语本体及教学研究,将全部精力投身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她戏称自己由小姑娘变成老太婆,却无悔于那些为教育事业奉献的青春韶华; 她是朋友、同事心目中的“铁娘子”,更是学生心目中的严师、慈母;她传道育人,中外弟子三千,有口皆碑;她睿智仁心,风格高洁,永远对生活怀着初遇时的热情和趣致。她就是我校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部督导、硕士生导师——蒋可心教授,一位充满爱、播撒爱、收获爱的人民教师。 

充满爱:年近花甲,执守三尺讲台

1977年,蒋可心大学毕业即留在我校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任教。如果算上高中毕业后的语文教师生涯,她已足足做了四十多年的教书匠。四十年的坚定执守意味着什么,也许很多人对此缺乏一个直观的概念,那就让下面的这些数据成为最好的注脚:

据统计,仅最近五年,蒋可心累计授课达9000余课时;她曾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等硕士专业的学生授课,还承担留学生的汉语教授课程;如今,尽管以年近花甲,尽管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她仍保持着每周27节课的教学任务量;2011年,她指导的研究生就有44位……如此倾尽全力的奉献和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蒋可心对此却甘之如饴,“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是我最大的幸福。”作为一位老师,就是要将自己交付于课堂,蒋可心说,“教书为大”!

自从事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以来,蒋老师亲眼见证了黑龙江大学乃至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起步、发展和日趋成熟。作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她曾赴日本教授汉语,多次赴俄罗斯讲学,连续十年受国家汉办委托参与培训俄罗斯汉语教师并为其讲授汉语教学法和汉语教学技巧。她被俄罗斯汉语教师亲切地誉为 “课本老师”。“课本老师”的含义是知识丰富、准确,在外国人眼里是最好的老师。谈到这些经历,蒋老师在兴奋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冷静。她说,汉语需要传播,外出授课和讲学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汉语,了解真实的中国。

蒋可心执着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她曾获国家汉办优秀汉语教学三等奖、东北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竞赛第一名、连续三次获黑龙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多次获校“三育人”奖、在学校的历次年终考评中均被评为优秀、在学校的历次教学评估中均被评为A级……即使荣誉加身,但蒋老师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她说在即将退休的这两年里,她会一如既往地努力,默默耕耘、奉献在三尺讲台、做一名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好老师。

播撒爱:这个老师有力量

奔走于课堂,致力于科研,还要指导年轻教师,蒋老师的每一天都忙碌而充实。学生们常常有这样的疑惑:老师的工作如此繁重,上课时哪里来那么大的能量,可以一直精神饱满?“一名好老师,要有一颗爱心,要爱他的岗位、爱他的专业、爱他的学生。”蒋老师说,真正爱学生的老师会将自己的爱播撒在钟爱的课堂,“学生是我不竭的动力”。

虽然从教几十年,每一本用过的教材内容都烂熟于心,可蒋可心依然保持着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激情。翻开她的教案,正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备课纪要,背面则是“课堂纪实”——“尤利亚对‘于是’一词掌握得不好”、“‘动了就动了吧’注意使用环境、”、“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为什么?”……这是多么平常的一本教案,又是多么不寻常的一份情怀!翻阅它,如同开启一次旅程,走进一种生活,完成一番领悟。那些琐碎平实的记录远比爱的赞美诗更让人动容,也远比高深的论文著作更值得推崇。一位在教学一线耕耘了四十年的老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永远是教育工作者最朴素的事业准则。

课堂上的蒋可心是精神抖擞的,手舞足蹈、激情澎湃更是常有的事。她注重课堂互动,寓教于乐,不仅把知识带给学生,同时也把求知的快乐送给了学生。课下的蒋老师又是同学们最贴心的朋友。虽然每天工作劳累,但是她还是会利用一切机会和同学交流沟通。她会在留学生本国传统节日的时候送一些小礼物;虽然会竭力推脱同事和朋友的饭局,但是只要是学生们的活动,她都会真诚地参与其中。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在长者和后辈之间,隔阂仿佛从未出现过。在她的带动下,她所带班级连续两年在学院文艺演出中荣膺第一,同学们都说这份力量来源于班级,更来源于蒋老师!“有了蒋老师在,我们就会很踏实”,她是学生们的主心骨、定心丸、指南针。

收获爱:妈妈永远是最美的

“爱你的职业,像爱你的生命一样;爱你的每一个学生,像爱你自己的孩子一样。”蒋老师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职业箴言。她将全部的爱交付学生。而对于她的付出,同学们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许多留学生刚来中国时什么都不适应,蒋老师亲切的笑容和无私的帮助让他们对新环境有了归属感,他们觉得蒋老师“善良得像妈妈一样”。

“老师真的爱每一个学生,你可以从她的眼神、从她的提问方式、从她的语言中感觉到。”我校文学院在读博士、韩国留学生朴原熙同学是蒋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他说蒋可心老师有一种“魔力”,会用她的热情让每一位同学更加积极地去做每一件事。在朴原熙看来,蒋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美丽的,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最美的”。因为对蒋老师的信任和爱,朴原熙将他的亲戚、朋友都介绍到黑大来学习汉语,现在他的弟弟就在蒋老师的班里学习,妹妹也在一年级学习,“我也想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那妈妈般的爱!”

学生的尊重和爱是蒋可心最珍贵的收藏,那些充满温暖的、甚至有些孩子的表达,一桩桩一件件,她都牢牢记在心里。 某一年的8月27日,她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教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教室早已被彩带、鲜花装点,同学们用不太标准的汉语大声说:“老师,生日快乐!”孩子们还送给她一双运动鞋。他们说“老师您身体不好,希望您穿上这双鞋多多运动。”那一刻,蒋可心坚信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您像我的母亲一样,我爱您!”“您投入多少爱情,学生回报您多少爱情。”“我们顺路走。”“老师,您走了,我们怎么办?”……蒋可心办公桌的一个签名簿上,写满了每一届学生对老师的感恩和不舍。她说,每当看到这些留言,即使再苦再累都心满意足了。

同样,同事们对蒋可心也是赞誉有加。“她是一个乐于奉献爱、一个善于发现爱,一个觉得自己是被爱包围着的人,她正在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力见证着、续写着黑大、东北乃至全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新的发展和辉煌。”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院长杨爱英老师这样评价她。 “蒋老师业务精湛,多年来潜心钻研、兢兢业业,用‘生命不息,科研不止’形容应不为过,学术专著、大量论文、多部国家级教材等都是她的沥血之作、智慧之晶。”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部主任白少辉老师这样称赞她。

面对赞誉,蒋老师却说,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要有一颗平常心,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勇于奉献,用“慈”、“爱”信守师道、兑现诺言。(责任编辑:王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