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安迪老师是我校55级俄语系本科生、59级俄语系研究生,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语学专家。他的妻子潘凌云老师是我校62级俄语系本科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女高音歌剧演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业务办公室主任,中国音乐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演出管理协会会员,大校军衔。此次借黑大70华诞之机,记者有幸采访到专门赶回母校庆祝的吴安迪老师和他的妻子潘凌云老师,共同追忆他们与黑大结缘的难忘岁月。
自1955年起,吴老师开始在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今黑龙江大学)读书。回忆起那段求学生涯,吴老师言语中充满自豪与喜悦:“哈外专充分利用哈尔滨优越的地缘文化优势,大量聘用俄国侨民来校任教,师资队伍素质卓越,堪称国内一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被送往国家工业和国防建设最需要的地方。”那个年代,学校在物资方面是比较匮乏的,学生的生活保障很大部分靠国家补助,但师生们的精神生活是异常充实而快乐的。他们生活在一个革命的大家庭里,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师生之间亲密和睦、亦师亦友。

吴老师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老校长王季愚,回想她为了支持学校的教学用度、改善师生员工的伙食,自己办农场,派人去集宁金矿跑生意的过往;回想她亲自给师生们作报告讲授社会发展史,为青年人树立坚定信念的过往;回想她在下乡办学的历程中对每位生病师生的悉心照顾,却忽略了自己女儿的过往;回想她一生艰苦朴素,却对周围有困难的同志慷慨解囊的过往;回想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她用尽全力保护学生,让很大一批学生免遭迫害,还能继续读书深造的过往……吴老师深情地说:“王校长拥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光明磊落的品格,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前程的觉悟,她将毕生精力以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她对师生们的关爱,犹如手足之情母爱之心,老一辈黑大人永远都会铭记在心。”
1962年,潘凌云老师考入黑龙江大学俄语系。开学初,恰逢学校为国庆晚会选演员,她因为在声乐方面的突出表现,被推荐演唱了G•乔尔达尼的《我亲爱的》。回想当年在校园舞台上迸发的活力与激情,潘老师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并笑着说:“当时还是吴老师拉手风琴给我伴奏的呢。”
1964年对潘老师一家来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作为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的父亲身患重病,丧失了劳动能力,这对潘老师兄弟姊妹7人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潘老师甚至想到终止学业和艺术道路,尽早工作为家里减轻重担,是在时任党委书记张天恩等一批校领导、老师、同学们的关怀和劝阻下,她才放弃了这一想法。回忆起当年老书记多次带校领导去自己家中给母亲做工作,坚持推荐富有音乐才华的她去中央音乐学院专修声乐的往事,潘老师很动情:“如果没有母校的培养和关爱,也不会有今天的我。她教育我成长,为我的艺术之路保驾护航,为我留下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和最美丽的回忆。我会带着这份深沉的爱努力前行,将爱心传递下去。”虽然隔着时空的距离,但情感中的真实与淳朴却让我们感同身受。
初到北京进修的潘老师举目无亲,身为校友的吴老师对她的学习和生活都悉心照顾。两人一同学习俄语,一起在闲暇的时光里领略北京的秀美风光,走过了美好的青春岁月,并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相濡以沫,相互鼓励。如今潘老师已年近七十,吴老师已年逾古稀,他们一同携手走过数十载春秋。在离开黑大的日子里,他们没有放下对母校的关注,也没有放下在母校学习的俄语。潘老师当年在文工团演唱过不少俄语歌曲,还在与外宾的交流中当过翻译;吴老师目前正在编修新版的俄语词典,用自己毕生所学,完成这项繁重的工作。在采访中两位老师思维敏锐,语言风趣。吴老师虽已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潘老师目前虽然已经退休,但心态依然那么年轻。她在北京组织过黑大校友聚会,还曾任我校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今年母校七十周年华诞,潘老师不但亲笔写下文章《忆母校》来怀念感恩黑大,还亲自绣了一幅侍女长卷赠送给黑大。因为画幅很大,不方便携带,她特意从北京空运回哈尔滨。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吴老师对在校生提出殷切希望。他说,希望我们黑大的学生能够牢牢把握住眼前的机遇,做到每个人胸中都有理想,有抱负,用学到的知识造福民族。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采访中,我们无数次被两位老校友对母校的赤子深情所打动。他们始终保持着老黑大人身上“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带着爱与责任前行,用一生的激情书写爱校情怀,以坚毅和执着成就未来辉煌。最后,我们衷心地祝愿两位老校友能够沿着幸福美满的道路越走越远,也真心期待吴老师的词典能够早日出版,那将是馈赠给母校学子们最美的礼物。(责任编辑:张笑雷 摄影:刘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