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专访黑龙江大学53级校友、资深外交家李凤林
2011-09-25 10:37   审核人:   (点击: )

黑龙江大学的前身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是我国最早培养俄语高级专门人才的红色队伍。靠俄语起家的黑龙江大学,70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政治上忠诚可靠、业务上娴熟精湛的俄语专业高级人才,曾有“天下俄语半边黑”的说法。

李凤林便是黑大校友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1958年进入外交部工作,曾长期为国家领导人担任俄语翻译,历任苏联东欧司处长、副司长、中苏谈判办公室主任、驻苏联使馆公使衔参赞、公使等职。1988年至1998年先后任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兼驻摩尔多瓦)、俄罗斯大使。值此黑龙江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李凤林大使携夫人孙敏专程回到母校参加校庆活动,接受校报记者的采访,畅谈自己的求学经历,也与师生们分享了多年来从事翻译、外交事业的心得。

李凤林大使求学期间,黑龙江大学当时还只是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那时的学校里甚至没有一台学外语的收音机,教材是学校自己编的,唯一可以练听力和口语的就只有学校的外教。”李大使回忆起自己求学时学校的艰苦环境。而如今,黑龙江大学已拥有先进的电教设备,作为上合组织翻译中心,黑大还建立了专用的同声传译室,教学设备今非昔比。看到母校的喜人变化,李大使十分感慨:“现在的同学们有非常好的学习条件,一定要好好加以利用。”

说到学外语,李大使不止一次地对黑大同学强调说:“成年人学外语没有诀窍,就是四个字——死记硬背。每天少上半个小时网,多背几个单词,每天都积累一点。想要学好外语就要学会控制自己,抵制各种诱惑,要刻苦、要专心,要集中力量。”

有人说李凤林是学俄语的天才,别人学两个小时的俄语,他一个小时就能学会。大学期间,李凤林有一次参加俄语演讲比赛,其地道的发音让评委啧啧称奇,说他“挡上脸,就是个俄罗斯人。”在莫斯科大学留学时,很多俄罗斯学生甚至要借李凤林的笔记来抄。1957年,李凤林就已经开始给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做俄文翻译,那时他还只有22岁。

难道这样的成功仅仅是因为天赋异禀吗?或许下面几件事能为我们给出答案。

李大使的老伴、前驻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孙敏向我们介绍说,现在李大使在家里仍然保持每天看2-3小时的俄语,数十年如一日。他还用两个月的时间看完了4本大部头的俄罗斯历史书。用孙老师的话说:“他连做梦都是用俄语。”上学期间,李凤林坚持用俄语记笔记。做翻译时,李大使也一直用俄语做记录,直到现在,李大使仍保留着历次中苏边界会谈时俄方代表的完整俄文发言记录。

为了做好中苏边界谈判工作,李大使曾多次实地来到边界划线区,同勘界兵们一起一寸一寸地丈量土地,为谈判工作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这种可贵的品质也体现在李大使的日常生活中,在采访前,李大使向我们详细

询问了采访提纲,认真记录记者提出的问题,对一次小小的采访也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不能不令我们感动。

李大使说:“外交官是万金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掌握一点各行业的基本常识,这就需要不断学习。”持续学习、一生学习,李大使为我们做出最好诠释。李大使的老伴说,李大使现在每天都浏览上网浏览俄文网站,查看最新资讯,在临回黑大参加校庆的前一天仍在上网学习。

看来,勤奋刻苦、严谨认真、敏而好学才是李凤林大使取得成功的法宝。

李凤林做了近40年的翻译官,是外交部最资深的翻译之一。其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知识积淀,深得我国三代领导人的信任。李大使也为我们讲述了他做翻译官的经历和心得体会。

领导人有各自不同的说话习惯,需要翻译人员加以熟悉、揣摩才能做好翻译工作。李大使回忆说:“毛主席习惯讲一句话就等着你翻译,这需要你联系上下文,掌握好主席的思路。周总理习惯说一整段话,再让人翻译,翻译完前面很容易忘掉最后一句,有时候总理会主动提醒我。陈毅部长说话豪放,滔滔不绝,这就需要很好的记录能力。而为江泽民、李鹏这样本身懂俄语的领导人翻译,就更要谨慎。”

“翻译不能平淡,要传神,注重语气和抑扬顿挫,有时要根据场合和领导人说话的态势保持一致。”李大使说起这样一件事:在中苏关系紧张时期,有一次毛主席和赫鲁晓夫会谈。毛主席说到激动的地方便提高声音,作为翻译,李凤林也提高了声音。赫鲁晓夫不好和毛主席发火,便冲着李凤林喊道:“翻译同志,你为什么大吵大叫!”

对于很多梦想成为外交官的同学,李凤林大使也给出了自己中肯的意见。他引用周恩来总理的话说:“外交官要政治坚定、熟悉业务、遵守纪律、身体健康。”李大使说,想要做外交官,一定要有过硬的外语,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黑大学科门类丰富,同学们应该利用这样的优势。”

但是,李大使也说,外交官是一项政治性很强、高风险的职业,很多外交官都需要被派驻到战乱地区、贫困地区或者高海拔地区。“西装革履的风光背后是痛苦和艰辛。”李大使希望同学们不要只看到外交官职业表面的风光,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同时,他也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多关注国家大事、世界大事,明白国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了解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清楚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距离强国还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一流强国,还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广泛吸收全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创造一个富强、民主、繁荣、和谐的中国,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根据自身专业做出不同贡献,这也是国家在创新发展时期对青年人提出的新要求。”

谈到黑龙江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李大使说:“中国高等院校有2000多所,规模很大,每所学校都应该利用自身优势,找到自己的特色。当前是中俄交往历史中的最好时期,随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的领域会不断扩大,深度也会不断加强,这就需要一大批人从事同俄罗斯的合作及交往。黑龙江毗邻俄罗斯,这是黑大特有的地缘优势,我们应该可以在培养对俄交流合作的人才上做出独特的贡献,实现从规模办学向特色办学的转变。”

中俄学院是黑大对俄办学特色中的一个亮点,对此,大使先生深表赞许。他说:“俄罗斯有自己的传统优势,中国也有自己的传统优势。两国高校联合办学,共同培养人才,能够相互学习,促进共同发展。两国间交流,语言是障碍,而黑大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俄语语言教学上,也同样彰显于俄语同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中俄学院设在黑大是必然选择。”李凤林大使表示,相信中俄学院能够做到扎实起步,搞好自身建设和发展,更相信黑龙江大学能够为中俄高校领域的这一合作模式做出积极的探索。

李凤林大使始终关注母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多次回到学校进行讲座、交流。每次回来,李大使都给同学们带来很多俄文资料,在俄语学院的资料室里,有一个专门的书柜用来存放他向学校捐赠的图书。而整个采访过程中,大使先生胸前的徽章吸引着记者的眼神。在所有他出席的校庆活动中,这枚小小的校庆纪念徽章始终别在他外套最醒目的位置,那代表着一种朴素又深情的诉说,每一个黑大人都能够读懂。(责任编辑:王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