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人先正己,言教不如身教,教书育人的真谛在于先修己身而后育人”,“先爱学生而后才能获得学生的真爱。”这是我校法学院刑法教研室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司法鉴定中心负责人王延君老师从教的感受。
走进知识宝山 撷取人生精粹
“世间的知识是一座宝山,要选取最适合自己的珍宝。”王延君老师说,每一位学生都会接触各种知识,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职责就是将学生领进这座知识的宝山,并且将“珍宝”的挑选方法教授给学生。然而学生最终捧着哪一种或者哪一块珍宝走出宝山,并借助这“珍宝”继续自己的人生旅途却是一名教师不应该去干预的,学生应该自己选择人生的发展道路。
“宝山理论”是王老师总结自己作为学生再到一名教师的感悟。王延君老师坦言当年大学毕业并不喜欢当老师,但是王老师的性格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很快在接触到教育教学工作之后的他不仅爱上了教师这一职业,更是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他认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没有兴趣,肯定也达不到杰出的业务水平。在平时的工作中和生活里,王老师也处处留心,将多样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事业当中,这样王老师的课堂总是最充实的,也是最平易近人的。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为此次采访,记者深入王延君老师刑法学的课堂。离上课还有十几分钟,王老师已经早早地来到教室,等待着学生入座听课。这是他二十年来的习惯,总是提前十分钟到教室,与学生交流,为学生解惑。课堂上,王老师引用大量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复杂理论。经典的案例,诙谐的语言,使原本枯燥晦涩的刑法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教学效果根源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没有好的教学态度,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王老师认为好的教学态度需要耐心、留心、关心、修心。学习是艰苦的过程,传授是劳累的过程。
因此,解决学习的问题需要时间。教育者只要有了耐心,肯花时间,尤其肯在常识性的、简单的问题上花时间解答,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提问无小事。因为是初学者,老师眼里的简单问题也会难倒学生。因此,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王老师特别留心不要在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挫伤“孩子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是否学得了知识,是教师最应该关心的问题。”王老师说,作为教师要修心养性,完善自我,“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老师在做,学生在看。”
探究教学真谛 树立教育信标
谈及平时的刑法教学时,王老师指出,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举一反三,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根本原因在于基本功不扎实。为此他强调,大学教师只是教给学生方法论,而不是教知识,真正的专业佼佼者必须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由于所授专业的严肃性,为避免学生出现知识接受疲劳,王延君老师改革传统讲授模式,通过诸如介绍社会敏感话题中存在的刑法理论问题、经典案例中的疑难问题等手段,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刑法的兴趣与热情。另外,为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贴近司法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还时常利用个人资源聘请在职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到校结合教学内容,从刑事司法实务角度讲解刑法理论。
他表示,法律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手段,作为一名法律人,在进入社会前需要积累大量经验,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和时事热点,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
紧跟教育步伐 探索教学新意
课外教学是王老师刑法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王老师发现学生只听讲课不自己看书,永远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续到课堂外,才能达到目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以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了两项工作:其一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并进行了刑法学延伸教学法的实践,首先编写案例集,然后通过预留案例或理论问题让学生分组准备,然后组织他们开展刑事案例或理论辩论会,最后通过对辩论进行点评总结刑法学理论问题。
再有就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增加对司法实践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刑法学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法律硕士课程中的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王老师业余时间组织本科学生模拟法庭活动,每年都有四五起之多。这也形成了我校法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年都有大量的同学参与到模拟司法实践中去,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也使学生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能够尽快掌握业务要领。
科技助力探索教学新意 紧跟时代户枢不蠹
为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及时掌握司法动态,王老师自己编辑40余万字的电子版《刑法司法解释一本通》,用作教学参考,并随时更新,也常针对本学科的难点问题和教研室的其他老师进行专业性探讨。刑法是最严厉的法,需要用到刑法的时候,往往也是案件情况比较复杂和严重的时候。王老师会结合时下最新的社会情况对最新的事件经过认真分析,将最新的社会现实与案情联系起来,教授给学生最新最全的知识。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公正客观,不掺杂个人感情地对待案件”的问题,王老师表示,作为老师,首先要做的是给学生希望,告诉他们生活的美好在哪里,但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阴暗现象,让他们知道这些阴暗现象有存在的必然性,告诉他们一名合格的法律人要做到理智、冷静、有规则意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我的战友 我的朋友
在法学院的师生中,王老师是有口皆碑的。教研室的其他教研员都说,王老师在教学中严谨认真,平时的教研活动也悉心钻研。王老师自编的教学参考也给其他教师带去了极大的方便,让其他教师也能够共享教学科研成果,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
王延君老师也是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很多同学将王老师视为兄长好友。经常有学生向他寻求今后的发展规划,王老师从不轻易下结论,他总是先和这位同学坐下来细致地分析和讨论,他会根据学生自身条件、性格,结合学生的选择予以不同的分流和指导。
面对学生,王老师则希望自己的学生要热爱生活,踏实勤奋,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而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王老师建议:从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着眼,谨记“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便可以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热爱”是采访过程中王延君老师挂在嘴边的话。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他一直都以自己是黑龙江大学的教师而自豪,爱岗敬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力争通过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获得学业知识的同时,形成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以期他们毕业后在胜任工作的同时,学会如何幸福、快乐地生活。而他对待工作的兢兢业业,对待教学的一丝不苟,对待生活的积极乐观,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老黑大人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这是黑大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每一个黑大人!(责任编辑:张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