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午后,阳光明媚,原本的倦怠在看到杨国燕老师热情的笑容后一扫而光。她似乎天生就是一束阳光,有着温暖人心的魔力。“一个闲不住的人”,是记者对杨老师的最初印象。
循循善诱——双手扶持千树茂
第一次见到杨老师,她正在给阿勒泰地区的学员上课。偌大的微机室里,杨老师不停地走动着,时不时地弯下腰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悉心地为每一位同学解惑。偶尔,她会过来和记者聊聊,但常常是没聊几句,便会有同学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喊她,“老师,这个问题……”,她便抱歉地笑笑,然后匆匆离开。
除了语言沟通上的问题外,学员们的文化程度、所学专业也存在差异,这些都给授课带来了困难。为此,杨老师设计了多个授课方案,与学员们交流探讨后选择出最合适的一套。“新疆班的学生都是成年人,所以要按成年人的方式给他们授课,同时注意避免政治敏感性问题,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内地的关爱、重视和理解。”面对学员们的需要,她总是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学员中有一些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的同学,杨老师便从最基本的知识讲起,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使用鼠标,“绝不落下任何一位同学。”杨老师强调。
“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杨老师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为了使枯燥的知识“活”起来,杨老师总是在授课过程中把所授课程的特点、优势和重要性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并做一些项目实例引导。“我要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有一种‘第二节课我必须要来’的感觉,”杨老师笑着说,“最起码我会让学生知道,程序语言可以锻炼人的逻辑能力,比如我自己,我做事情就像编代码一样,一件一件地做。”此外,杨老师把以前在公司积累的软件编排经验应用于教学中,在项目实训课堂上开设模拟“公司”环节,让学生提前进入公司职员的角色。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上学时觉得老师的课生动易懂,实习时觉得老师的课特别实用。”目前在实习的2010级学生曲鸿越说。
此外,学校还在网上开设了网络课,为了使网络课的效果更好,杨老师在网上提供了丰富的授课资料,除了学校准备的视频之外,还额外下载了这门课的课件,并常与学生沟通,积极为学生提供帮助。

严师慈母——慈怀灌注万花稠
上课之前提问,课后作业检查,上机作业上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杨老师俨然是一位严师。“讲课内容生动易懂,课堂要求十分严格”是学生对杨老师课堂的一致感受。“我学C++比较困难,很多地方不懂,杨老师知道后耐心地教我,解答我的问题,也给我提了很多建议。”“她可以把知识讲活了,让人一听就明白,对她的课产生兴趣。”2008级学生冯立双说。面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杨老师给与了更多的关注,她总是耐心地进行指导,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我们班任何一位同学都不能掉队。”这是杨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但课后,杨老师却是一位慈母。“大姐姐”、“温柔可爱”、“学识渊博”、“开朗”……是同学们对她的评价。也许是作为一位母亲的天性,当杨老师了解到她所指导的学生中有一位同学是孤儿时,便萌生了帮助她的念头。随后,她在支部内部开展了“给我一个家”帮扶孤儿同学的活动,并带头为其捐助了入冬棉衣等生活和学习用品。“通过近一年的交流,这位同学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而且,她很相信我,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提到这里,杨老师开心地笑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永远是第一位,我们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学会关爱学生。我一直相信,多付出,多奉献,就一定会有回报。”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提到自己的女儿时却悄悄红了眼眶,“孩子快七岁了,这些年一直没时间陪她玩儿,她总是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陪陪我呀’,所以我对她很愧疚……”杨老师的话里带着一丝酸楚和难掩的失落。
严于律己——十载无言写春秋
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杨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2001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习情报学专业课程,并于2004年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二学历英语专业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获得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目前在攻读博士学位。杨老师坚信,为了给学生一杯有价值的水,就要努力开凿一眼泉,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我上大学时学计算机的人特别少,当时完全是基于兴趣爱好报考了计算机专业,然后凭着一腔激情走到现在。”杨老师回忆道,“大学毕业后我先去了软件公司做了四年软件开发的工作,主要负责给日本人做项目,那时候为了更好地与客户沟通,每天早晚都要学日语。日本人的规则意识很强,要求也特别挑剔,所以公司加班、晚上两、三点钟休息的现象很常见。久而久之,就觉得这些不利于学历层次的提高,所以02年的时候选择了回来教学,并决定考研。”十年来,杨老师坚持工作在本科教学一线上,课前认真备课,课后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多次获得教学评估A级;连续两次获黑龙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多年来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连续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并有多篇文章被EI检索;主持承担黑龙江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承担哈尔滨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1项;主持承担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面上项目2项;主持承担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改项目2项,参与黑龙江大学教改立项项目3项;参与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1项,并于2009年荣获黑龙江省优秀成果二等奖;编写“十一五”规划教材一本,其他教材一本……从教十年,这些荣誉是对杨老师辛勤付出的见证和肯定。
采访结束后,记者向杨老师提出想要几张她的照片,她找到了三张,其中两张是今年校庆时刚拍的,还有一张是七年前的。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杨老师不好意思地解释,“这几年太忙了,都没有好好照过几张照片……”
“站到讲台上,看着同学们的目光,就觉得有一种责任,要把最有价值、最前沿的东西给学生,要让他们掌握这种技能,这便是最大的动力。”这是杨老师最真实的职业感受,也是靠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发的内动力。十载风雨,三千桃李,用心耕耘,用爱育人,正是这种“先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的”精神一直鞭策着杨老师,让她甘做学生的程序员,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编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代码。(责任编辑:张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