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于殿华:愿为阶梯通殿阁,挥袖还来朴无华
2014-09-03 08:13   审核人:   (点击: )

初秋,盛满一所大学最富生机的记忆。珍藏了整个夏天的花的芬芳、树的葱郁、人的热情,仿佛卯足了劲儿般一并绽放,只为将有众多青春学子自四面八方而来,圆一场求知奋进的大学之梦。然而,并非所有的梦生来被光环笼罩,就如同“风和日丽”不能用来形容每一段旅程,那些初初踏进象牙塔的年轻脸庞上,总有一些写满了令人心疼的迷惘和无助……同样,在这片校园,还奔忙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倾注全心的奉献,只为抹去忧虑的阴霾,为青春的天空还原一方晴朗、一片暖阳;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终为寒门学子的大学梦插上腾飞的翅膀——于殿华和她的同事们,就是这样一群可敬又可爱的人。 

27年的爱心、诚心与真心

8月22日,距黑龙江大学迎接2014级新生工作正式启动还有三天,深夜的学工部办公室依旧一片繁忙。打印机运作声不绝于耳,笔尖与纸张摩擦沙沙作响,于殿华与同事们正伏案工作,为新一届大学生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的顺畅运行而精心筹备着。“努力争取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弃学,就是我的良心。”于殿华如是说,而这已是她从事助学贷款工作的第27个年头。

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全面实现资助育人目标。在于殿华看来,这不是一句口号式的宣言,而是最基本的岗位职责,是她27年如一日践行的朴素追求。“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头绪繁多,数字繁杂,工作原则性和政策性强,工作对象比较特殊,整体操作难度极大”,于殿华说,做好这项工作务须用心,用爱心、诚心、真心,更要用责任心。打开她的办公桌右手边第一个抽屉,一摞小本子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因为经常翻阅,有的封皮已经磨损了,更有几个本子能明显看出时间的痕迹。熟悉于殿华的人都知道,这可是她的宝贝。“尽管数字化办公早就普及了,但我还是习惯把经手的工作笔录下来,一笔一划地写一遍,就好像又走了一遍心……这样,不仅电脑里有,我的头脑里也有。”谈到这个,于殿华总能想起同事们对她的“抱怨”,她笑着说,“大家说我不相信别人,账目表格必须亲自核实多次。但,我知道他们其实都理解,助学贷款工作是大事儿,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你是真正把学生挂在心上的老师,我放心!”

有人说,大学在人生的履历中最重要也最难忘,因为知识的浇灌和引领,也因为独立面对成长的领悟与感动。而对黑大的特困生同学来说,在一切有关大学的难忘记忆之中,还要加上一个关键词——温暖,来自于老师的温暖。

为了更多了解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于殿华要求大家将每周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渐渐地,这本周记成为师生都离不开的港湾和家园。学生们于其间倾吐心声,梳理心路,而于殿华则耐心、开心地从点滴细节中分享着他们的生活与快乐,发现他们在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这是我的第一次旅行,秦皇岛的天很蓝,世界上总有那么一束阳光,温暖你我前行的路。”2010年五一假期后的第一次周记中,这段文字让于殿华心里的弦绷紧了。怎么回事?学生怎么会去秦皇岛?中间有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于殿华第一时间找到相关同学了解情况,原来秦皇岛市爱心市民顾峰利用假期把我校部分特困生接到当地,不仅安排游览行程,还对他们进行了资助。反复核实情况的于殿华那一刻心情很复杂,“好人好心的确难能可贵,但不与学校沟通就把学生接到那么远的地方,我可不赞成!”为此,面对事后前来商谈资助事宜的顾峰,她的脸色凝重远多于热情,一连串务必遵守学校相关制度、务必保障学生安全和利益的“责问”脱口而出。而面对着较真又略显严厉的于殿华,顾峰反而笑了,当即决定与学校建立长期资助关系。“有这样一位真正把学生挂在心上的老师,我放心,更安心!”

业的价值与生命的希望

瑞雪纷飞,辞旧迎新。除夕一大早,于殿华和同事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只为假期留校的贫困生可以过一个“虽未回家却胜似回家的年”。

高高悬挂的红灯笼,喜气洋洋的大幅春联,丰盛的年夜饭,寄托祝福的压岁钱,热腾腾的饺子……在学校办公室、学工、后勤等职能部门以及相关学院的公共努力下,年的祥和温暖洋溢在A区食堂。一切妥当,于殿华来到同学们中间,拉拉家常,说说知心嗑儿,围坐一桌观看春晚。这已是她在校陪伴贫困生度过的第10个春节了,也是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中,那扇属于小家的窗为她望眼欲穿守候的第10个年头。“只要在这个岗位上,我就会坚持到底。手心手背都是肉,家里是一个孩子,而学校里有更多的孩子。”谈到儿子,于殿华的声音有些发涩。9岁会做饭,感冒发烧了自己默默吃药,这些超越同龄人的独立和坚强让身为母亲的她既骄傲,又愧疚。中、高考那段日子都是资助工作最忙碌的时期,别说像其他母亲那样守在考场外,甚至连儿子备考冲刺的关键阶段,她都是清晨出门,深夜归家。“每当看到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下迈进大学的殿堂,看到他们欢欣鼓舞的样子,我就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也看到了人生的价值、生活的希望!”

付出总有回报。已毕业11年的学生带着家人来到了于殿华的办公室,一定要让丈夫和孩子见见这位曾经在她最艰难、最迷茫时给她温暖和帮助的于妈妈,这位没有血缘的亲人。

“做个较真儿的人,做个温暖的人”

“我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业。要问怎样把工作做好,我想唯有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才行。就是人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多拿出时间琢磨工作,那些数字啊表格啊,琢磨得多了就知道哪里容易出错,也会避免犯错”。

“跟学生们打交道,要付出真心,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着想;要多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你遇到困难了,肯定也想有一双手拉自己一把。”

面对前来取经的年轻同事,于殿华娓娓道来,却总能说到人的心坎里。

在学工部大家庭,大家习惯了叫她“姐”——“姐,你看这个表格哪里还需要完善?” “姐,这个学生的情况比较特殊,这样安排妥当不?” “姐,今晚不想吃食堂了,去你家蹭饭啊!”……每当这时,于殿华都会认真应下来,无论是一个数据,还是文件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无论是多么繁琐、劳累的任务,还是仅仅给小年轻儿们解馋的一餐饭,她一定是认认真真地说“好”,踏踏实实地做好。

“我这个人啊,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好在这个岗位最不怕较真,好在我的亲人和朋友们都理解和包容我。”说这些的时候,于殿华的脸上依旧带着她招牌式的认真,让人心里没来由地跟着安静、踏实起来。

接受爱,传递爱——学生资助工作中,于殿华始终抱守着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工作宗旨。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接受资助的贫困生响应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号召组成了“新长城自强社”、“肯德基曙光公社”、“真维斯爱心社”等多个社团,积极开展敬老、支教等社会公益活动。团队提出了“受助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口号和“传递爱心,播撒希望”的服务目标。

2014年6月,黑龙江大学“校园最佳”的颁奖典礼上,于殿华和同事们坐在台下,当“最佳自强不息奖”颁出时,她的眼睛控制不住地湿润了。“有的孩子刚入学时,眼睛中的无助让我的心都揪到一起……但这一刻,他们焕发出自信和光彩,我的心幸福得仿佛开出了一朵花!”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