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杨震书记作《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青年学生思想教育》专题辅导报告
2010-11-18 09:15 王博  审核人:   (点击: )

11月17日下午两点,全体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工党员齐聚音乐厅,共同聆听由我校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杨震教授所作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党员专题学习报告。报告就如何培养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切实实现人生价值追求进行了深入解读,并理性分析了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本次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曲科军主持。

杨震书记开篇即引用了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观点,再次重申了“青年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这一观点。他指出,当代青年学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接下来的报告中,杨震书记重点就“社会主义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对人生价值追求的理论分析”、“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构想”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青年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成果。在谈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一问题时,杨书记强调,为达到把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一根本办学目的,教育工作者既要以传授丰厚的科学与人文知识为基础,更要以培养优良的思想品格为保证。对于正处于和平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对知识和思想的需求同样迫切,技能练就与人格修养同等重要。

杨震书记进一步指出,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性问题,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尊重人性培养与形成规律。在分析人生价值追求时,他参照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生的价值追求分三个层次:一是以生存为中心的自然需求,即低层次追求;二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为核心的中层次追求;三是以奉献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追求。就此,杨震书记做出以下分析:低层次的需求取之于社会,中层次的需求可以被看作是人与社会的交换,而高层次的需求则超越了个人得失,是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种价值体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诉求。他同时举出国内、国外典型实例,有力证明了奉献社会才是人生价值追求的核心,并呼吁广大青年学生心怀感恩,回报社会。

在提到“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构想”时,杨书记指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就是根据人性培养与形成规律以及人的需求递进规律,循序渐进地实施分层次教育,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低层次需求,要注重开展社会主义基础文明教育,内容包括尊重生命、遵守道德和法律的教育,等等。通过加强对生命意义、生存技能、树立荣辱观、培养法律民主意识的教育和引导,使青年学生不断明确社会主义奋斗目标;针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要注重修身成才教育,将心智养成、创建文明环境的教育同科学人文知识的传授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针对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则要重点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类思潮。在实施这一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学生头脑。

杨震书记指出,这种分层次教育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不仅使思想教育系统化,克服了传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还能够引导使青年学生将个人命运与集体、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的命运密切结合起来,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报告的最后,他号召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人的塑造,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摄影:文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