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哈尔滨档案》作者玛拉•穆斯塔芬光临我校
2009-03-25 09:07 李硕  审核人:   (点击: )

3月22日下午,澳大利亚籍犹太裔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携作品《哈尔滨档案》来到哈尔滨中央书店进行签售活动,600余本书籍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销售一空,该书一时间在哈尔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24日晚,玛拉•穆斯塔芬女士与本书的译者李尧先生应我校西语学院邀请,在阳光讲坛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由西语学院丹•本•卡南老师主持。

讲座在对一组老照片的回顾中拉开序幕。据卡南老师介绍,玛拉•穆斯塔芬于1954年生于哈尔滨,1959年随家人移居澳大利亚,曾做过外交官、记者。玛拉首先表示非常高兴能回到哈尔滨,自己虽然也曾去过北京、上海等城市,但对哈尔滨的感情最深。因为自己出生在这里,是喝着松花江水长大的,哈尔滨是她的家乡,她热爱这座城市。她还骄傲地称自己是一个哈尔滨姑娘。随后,她向到场的听众们介绍了《哈尔滨档案》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玛拉5岁就随父母离开哈尔滨前往澳大利亚定居,对哈尔滨的印象很模糊,从外婆口中和家里的老照片中才对哈尔滨有了更深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愈加对本家族在特殊年代的悲惨遭遇以及当时的真实历史产生兴趣,于是,经过无

数次实地考查,大量查阅档案,2002年,玛拉将家族四代人辗转于三大洲的往事撰写成《哈尔滨档案》一书。透过一张发黄的家族照片,玛拉揭开了尘封六十多年的历史真相,不仅揭示了家族的悲惨命运,更将“哈尔滨人”惨遭大清洗的秘密公之于世。谈到写作本书的目的,她表示,希望通过对家庭悲惨遭遇的回忆,唤起千万有着类似遭遇的俄罗斯家庭的共鸣,追溯历史,怀念故人。随后,译者李尧先生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与该书的渊源。李尧先生长期致力于澳大利亚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哈尔滨档案》一书,马上对其产生兴趣,随即主动联系作者,开始了翻译工作。李先生坦言,在自己已经翻译过43部作品中,仅有三本书让他读来不觉潸然泪下,其中就包括《哈尔滨档案》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在斯大林时期大清洗中遭迫害的犹太人的痛苦经历。在犹太人最危难的时候,是中国敞开怀抱接纳了他们,使他们在苦难中得以生存。李先生感觉有必要通过自己的手和笔,将这样优秀的作品介绍给我国的年轻读者,以此鼓励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和民族精髓,这对于当代青年更真实地人认识历史、更清醒地思考未来会有很大帮助。

在观众提问环节,穆斯塔芬女士针对作者眼中的哈尔滨文化以及对哈尔滨的城市印象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最后,讲座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讲座结束后,穆斯塔芬女士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她表示,这是自己首次来到黑龙江大学,在她眼中,

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将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化设施完美结合的高校,不仅如此,她对我校的学生也给予了很高评价。她说到,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可以感觉到,黑龙江大学的学生有思想,有水平,很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剖析问题的本质。谈到自己的作品,她希望在带给读者历史的洗礼和感动之外,还能够让读者从对历史的回味中收获坚强和勇气,以此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据悉,《哈尔滨档案》是一部利用档案、照片、书信、文件和回忆录等材料勾勒出来的家族史,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移民在政治漩涡中苦苦挣扎的悲惨命运。20世纪上半叶,数以万计的俄罗斯人移居到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国东北地区。30年代后,由于政局动荡,3万多个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俄罗斯家庭返回祖国。1937年,针对帮助德国和日本从事经济破坏和叛国活动的犯罪分子的大清洗很快波及到全苏联。包括本书主人公奥尼库尔一家人在内的“哈尔滨人”都成了逮捕的对象,其中数万人被处决。《哈尔滨档案》向我们真实、客观、生动地呈现了20 世纪30年代大清洗的冰山一角,其英文版于2002年一经问世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其中文版由中华书局于2008年出版。书中大量记载了反映当年哈尔滨生活的场景和故事,对研究哈尔滨的历史有很大帮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