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报告会在黑龙江大学举行
2024-12-16 09:31 新闻传播学院  审核人:吴珩   (点击: )

如何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如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12月12日下午,中宣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正局长级)崔海教,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副局长陆彩荣,为100多位老师和学生送上一堂精彩的报告。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徐江善,在主楼一楼报告厅主持了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报告会。

崔海教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发展路向”为题与大家进行分享。他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要完成六大转变。一是从主流媒体到主导媒体的转变,利用主流媒体既有优势,有针对性地对报道内容进行改革;二是从包打天下到领打天下转变,转变固有思维模式,各种主流媒体要多平台广泛宣传,通过聚合各类功能,打造新媒体矩阵;三是从传播功能到综合功能转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对新闻进行个性化推荐,拓展内容领域,为主流媒体的变革提供人才支撑;四是从重正面报道到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统一转变,在进行正面报道的同时保障人民的监督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兼容并包,崇尚真实的媒体机制;五是从全国媒体向全球媒体转变,从单媒体向全媒体转变,从多平台向强平台转变,从以往的单向传播、一元主导转变为融合VR、AR、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新媒体,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创新传播形式,培养全媒体人才,形成具有传播声量的新媒体矩阵;六是从供给评价向效果评价转变,通过数据监测和分析,调整相应内容,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副局长陆彩荣,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为题,深入探讨了构建与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强调,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中国必须在国际交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并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来解释中国的实践和成就。陆彩荣特别指出,尽管中国在减贫脱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影响力仍需提升。他从如何创新话语方式、梳理中国文化精髓,以及加强关键词的翻译和传播三个方面讲述中国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他强调,话语权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引领社会思潮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他的讲话为理解中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提升其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对于推动中国在全球传播秩序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徐江善对两位学者型领导的精彩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崔海教、陆彩荣两位都曾经是优秀记者,具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这场报告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意义重大。他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崔海教副院长、陆彩荣副理事长的报告从理论到实践的层面系统阐述了他们的心得体会。他们的报告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也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他强调,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为地处边疆的新闻院校,有责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的新闻学子,从而更好理解国际传播中的复杂性和新技术在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挑战,以适应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传播的需求。他鼓励学生们积极投身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时代浪潮,积极参与国际传播体系构建,把新闻教育和媒体融合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作出贡献。

与会的老师和学生反映,这场报告不仅深化了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理解,更加深了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为培养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奠定了坚实基础。新闻学院的学子只有紧跟传媒业的深刻变革,培养适应国际传播需求的合格新闻人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才能无愧于时代。(新闻传播学院供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