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书香有味 无意名利——“黑大脊梁”专访电子工程学院孙书利教授
2017-06-06 14:31 张灵馨 冉孟  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点击: )

平和的笑容,略显羞涩的表情,就是初次见到孙书利教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在实验楼一间只有几张桌子和电脑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孙书利教授。我们面前的这位教授,不是想象中刻板严厉的,反而脸上挂着和蔼、亲切的笑容,访谈就在这样的笑容中开始了。

孙书利教授1996 年7 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9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9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7月在黑龙江大学自动化系任教,2003年晋升为讲师,200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7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专心学术 成绩斐然

孙书利教授主要从事最优估计、分布式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估计、网络系统和传感器网络的建模与估计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孙书利教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10余项。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内外控制领域重要刊物Automatica、IEEE汇刊和自动化学报等上。目前,孙书利教授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EI收录论文100余篇。曾荣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 项( 排名第一),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4 项( 均排名第一),获得第十届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孙书利教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受聘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入选黑龙江省高校“长江学者后备”支持计划。孙书利教授曾被黑龙江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过三育人先进个人和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孙书利教授目前担任黑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黑龙江省高校“现代传感技术”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黑龙江省“信息融合估计与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高校“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此外,孙书利教授还担任IEEE 高级会员,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理事,同时担任国际刊物《Information Fusion》和国家级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等期刊的编委。孙书利教授注重学术交流,多次担任国内外学术会议程学委员会的委员和分会场的主席,并多次应邀做专题报告。2015 年孙书利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主办了“估计、检测与信息融合”(ICEDIF)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孙书利教授注重学科建设,在担任学科带头人期间,带领学科梯队于2011年获得了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同年该学科入选黑龙江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又于2016年获得了“信息融合估计与检测”省级重点实验室。

在这一系列成果取得的背后,是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孤寂时光,而当我们提及在科研过程中经历的辛苦时,孙书利教授却只是谦虚地说:“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多的辛苦,与其说是辛苦,可能更像别人所说的只是一点枯燥罢了,但辛苦中有乐趣。”

刻苦钻研 守正笃实

“我唯一相信的就是脚踏实地,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个脚印,付出了才有回报。”这是孙书利教授一直坚持的信念。他在攻读博士期间,每天早晚挤公交往返于黑大和工大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提出的“加权融合估计算法”主要成果投稿给了控制界顶级期刊Automatica,几个月后收到了期刊主编亲自修改后的手稿。孙书利教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当时英语不是很好,写出的英文论文存在许多毛病,能收到主编亲自给修改的论文,说明他们真的很重视,感觉挺欣慰的。”孙书利教授当年的这篇论文,目前SCI他引已过百次,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将这一算法作为基本引理被扩展和应用到相关领域和实际工程中。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一年半时间中,孙书利教授每天坚持9 点钟之前到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晚上11 点以后,每天都在食堂简单地解决饮食,午睡也只是在实验室内小憩一会。忍受着长期的高温所带来的不适与思念故土的心情,在这样的条件下,孙书利教授连续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一篇论文成为ESI 高被引论文。目前,孙书利教授已连续三年入选国际著名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统计的“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单(控制与系统工程类)。

回国工作后,孙书利教授也时刻不忘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孙书利教授谈到,有时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一直在心里思考解决办法,甚至夜不能寐。“我的工作不是很辛苦的,只是有一点枯燥,但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是十分令人兴奋的。”孙书利教授谈到,理论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做出成果的工作,有时候一篇文章的发表需要翻阅上百篇文献,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他说支撑自己一直进行这一领域研究的最大动力就是自己的兴趣以及对这一领域的热爱。

“在科研工作中,我不想只是追逐热点,尽管这样关注度会高,出成果也相对快,但我还是要沿着自己的研究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同时也有价值的问题去研究。”

一支笔,一个本子,一台电脑,这些就是孙书利教授工作所需要的全部条件。他不在乎工作环境是否足够舒适,只要有一个角落能够进行计算研究就足够了。“以一种劳动代替另一种劳动,是最好的休息方法。”面对高压的工作,孙书利教授也有自己的解压方式,他说,自己在新加坡时, 没事便抽空去游泳来放松自己,使长期处于紧张的头脑得到短暂的休息。回国后,孙书利教授也保持了这一良好习惯,他的学生说,天气炎热时,自己常常在学校的游泳馆内遇到孙书利教授,老师经常早起锻炼后才开始进行一天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内峻外和 平易近人

孙书利教授刻苦严谨的工作态度给他的学生及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学生说,在记忆中,孙书利教授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不管是双休日还是法定节假日,“有时候连我都想不到这个时间还能在实验室里看到老师的身影”,这种投身工作的热情深深感染着学生。孙书利教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严谨,而平日里,对同学们的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每到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假日来临,他都会准备一些粽子、月饼之类的食品带给同学们。在学生们的课题研究遇到瓶颈时,老师也会适时地引导、帮助他们。“我们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要经过多次老师亲自逐字逐句的修改,从不会让我们随意、轻易的就投到期刊中发表。”

硕果累累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孙书利教授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地带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坚守自己的岗位,尽心尽力地教育关怀学生,为学校的发展努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精于职守,立德树人。孙书利教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学无止境,科研一直在路上。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