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柔肩赤忱担重任 衔华佩实著文章——“黑大脊梁”专访文学院于文秀教授
2017-06-06 14:27 王润东 杨紫涵  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点击: )

于文秀,黑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省文联副主席。 她荣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巾帼建功标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辛勤耕耘 著述丰赡

近年来,于文秀老师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国外社会科学》、《光明日报》、《天津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论文60余篇。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报刊全文转摘或摘编2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物化时代的文学生存》、《“文化研究”思潮导论》、《当下文化景观研究》、《跨文化传播》、《新时期小说研究》等5部。主编、参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等。主持项目:“文化名家”及四个一批人才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资助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金项目1项、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项等。荣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

于文秀老师丰硕的科研成果背后是多于旁人的执着进取,凝结着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努力。做文科科研如潺潺细流,没有惊涛骇浪,然而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平淡才更磨砺人的意志。学校图书馆里不过三四平米,仅能容下一套桌椅的研究间是于老师基本每天都会去的地方。平时没有那么多时间,但即便是午休或者课间的时候,她也会赶过去,暂时远离外界的打扰和喧嚣,沉下心来,静静地看会书,做一下笔记。这个像“小鸽子笼”一样的研究间,于老师从1999年一直租用到现在,从夏天的酷热难耐到冬天的数九寒天,如今它已经陪伴着于老师走过18个年头,不亲身经历很难能够体会个中艰辛。

“我始终觉得自己还处于学术的门外,依然远远地仰望着学术殿堂高耸的塔尖而遥不可及。尽管如此,却还是体味到叩击学术之门过程中所经历的奋斗艰辛和灵魂磨砺,当然也不乏偶尔稍有收获所带来的些许欣慰与愉悦。”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以及取得的成绩,于文秀老师如是说。

苦乐自知 锐意进取

“想要取得一些成绩,就要比旁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是于文秀老师一直坚持的信念。在写博士论文期间,于老师早上6点半从家出发坐班车去学校,一天都扎在图书馆,直到闭馆才坐车回家,在密闭的空气不太流通的馆内呆上一天,有时整个人会特别不舒服,家人也会劝她在家休息一下,但她心心念念的还是看了一半的书,第二天又一大早就赶去了。一天到晚都在想着论文的事情,由于太过专注,她甚至有两次在坐公交车回家的时候把手机、包落在了车上。

每逢节假日,微信朋友圈里大家去各地的旅游照和美食照就开始刷屏,于老师说自己也很羡慕,“我也很向往去各地走走,欣赏不同风光,陪陪家人,和朋友喝喝茶聊聊天,但是一想到自己还有写了一半的论文,就和自己说等等下次吧。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什么都想要,就什么也得不到。”

择一事,终一生。于文秀老师全身心投入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中,坚持不懈、孜孜以求。有时觉得实在压抑的了,她就站起身来拍拍肩,跳一跳,这是她独特的放松方式。这样在外人看来如“苦行僧”般的生活让于老师心里有了一些特别的体会。每每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在联通广场上,看到老人悠闲的散着步,孩子们快乐的跑跑跳跳,她的心底都会生出可亲可爱之感。“我也有自己的快乐”,于老师笑着说,每读到一本好书,想到一个好选题,亦或是完成一篇论文、一本专著,带给她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都是无法言明的。享受生活中的种种固然快乐,而如于老师一般在书海中徜徉,得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享受着收获知识的乐趣和灵感迸发更是另一种喜悦。

守望学术 风雨兼程

有很多人觉得于文秀老师花在工作和科研上的精力太多了,现在已经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可以将重心转移一下,多点时间陪陪家人,也享受一下闲暇的时光,但于老师却始终没有丝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于真知与意义的追求,对于学术与创新的永无止境的探索,需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乃至终生的执著,文学研究者更因为是人类心灵家园与精神麦田的守望者而格外有一份心灵的沉重”,“女性进入语言,她实际已用鲜活圆润的生命做了抵押与代价,她从此不会再有普通女性那样的闲散适意,她将丧失许多实际生活的日常化内容和常态幸福感,她将遗忘掉窗外明媚的风景而把自己囚禁于斗室,她将以横陈自己的生命为体验方式,在上下翻卷中,她得承受像男人那样在精神领域所必然经历的炙烤与锻打,从此,这女性的灵魂将格外受苦备受煎熬”,这段文字出自于老师的《守望精神麦田,执著意义创新》,也是她从事科研的切身感受。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身为一名双肩挑干部,一名高校教师,一名科研人员,于文秀老师背负着责任与使命,在每个角色中竭尽全力,完美切换。作为文学院院长,她注重学院文化建设,做好学院的顶层设计,营造风清气正、温馨人文的学院环境,巩固一流学科地位;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她认认真真教书,时时刻刻关注学生进步成长;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她耕耘不辍,硕果累累。

在众多的角色中,唯一让于文秀老师遗憾的是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甚至在孩子临近高考时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在家庭和事业二者之间做出取舍,这的确需要一颗坚强的内心,”她最终选择向事业倾斜,是因为她感到事业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即便有再多的困难,也要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如今,于老师已经逐渐找到了事业和家庭、学术和教学之间的平衡点,所幸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我只是黑龙江大学数千名教师中最普通的一员,可能比别人多了一些幸运,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比较契合当下热点,所以更容易被大家关注到。学校里有很多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安心坚守着自己研究领域的老师,他们更值得我们尊敬,”于文秀老师说。

于文秀老师带着对事业、专业深深的热爱,一心一意为学院谋发展,尽心尽力教育关爱学生,稳扎稳打做科学研究。我们相信,未来的于老师也将凭借着自己的辛勤耕耘、踏实努力,获得更加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也将继续团结带领文学院师生再创辉煌,书写更加精彩的文学教育新华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