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心中许梦想 征途熠光——“黑大脊梁”专访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许辉教授
2017-06-06 14:17 王婷 张继文  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点击: )

前言:在一间略显狭小、部分空间被隔开用于实验的办公室中,许辉老师接受了采访。他一谈到自己专攻的研究领域,身体便不自觉地向前倾,双目炯炯有神,手里拿着手机向笔者详细解释着由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显示屏的种种优点:“使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屏幕所显示的图片的饱和度、对比度都会较以往有明显增强。目前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光源体比如灯泡,都需要靠各种立体的形状来呈现,而我们所研究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则打破了这种限制,能够任意铺展在一个平面上,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例如将这种材料运用到镜子上,镜子自己就可以发光,省去了特意安装电灯的麻烦。”在这高度投入的一番讲解后,他略带歉意地挠了挠头说:“我一讲到这方面就有点儿停不下来。”

许辉是我校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以下简称“化学院”)及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基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课题组的带头人,一直致力于有机光电材料领域的研究,其相关研究成果在化学材料学科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SCI收录学术论文80篇,其中部分论文均为黑龙江省省属高校的成果首次被化学材料学科顶尖期刊接收。就像他所列举的那样,如果他的各项科研成果广泛地投入使用,那么显示屏上的色彩会更加鲜亮,画面更加富有动感;显示使用电量占手机、电脑总电量的比率会大大减小,待机时间延长数倍;几乎身边的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光源……他用光与电之间的奇妙变换,推动新定义下光的变革,而他就像一个发光体,自身所照射出的光线,从不止一条轨道。

他的汗水,洒遍了决心踏上的征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未到“不惑之年”的许辉就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正是因为他在背后所付出的、远多于多数人的汗水和努力。2006年,许辉刚刚来到黑大工作时,化学系还不具备核磁谱仪,也就无法检测所得的实验成果。由于校外核磁仪器的使用费用很高,所以他就想办法减少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核磁的次数,依靠过去积累的经验对实验产物进行判断,亲自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处理问题、分析结果。许辉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他说:“我作为年轻教师,这些都要做到位,既不能把困难留给学生,也不能绕过这个困难,这就是我的宗旨。”化学院的老师学生很爱“留堂”,化学实验楼所有房间的灯每晚几乎都是亮到午夜时分。“相较于设备完善的科研机构,我们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别人一次就能做好的,我们可能要做两次三次,依靠付出的时间来弥补。”化学实验楼里所有的研究生几乎每晚都是十点钟以后才离开实验室,许辉每天晚上都是十点半以后下班,离开前还要对实验室进行检查以确保安全。“老师要给学生做一个表率,如果老师能坚持天天坐在实验室里,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示范。人最难拥有的还是自制力,学生如果没有自制力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去规范。”

科研是个漫长的过程,从设计、开题到进行实验,从分析材料到归纳、发表结果,过程中每一步都有不确定性,每一步都存在遇到困难导致失败的可能。“虽然结果未知,我们也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总结;虽然失败的风险时刻存在,但我们仍应该不逃避、不放弃,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如何克服当下的困难。”天道酬勤。2010年,他带着学生进行一个实验时,由于投料的问题导致得到的产物不是理想产物。但是他们并没有将这个副产物置之不顾,而是在完成目标实验后,怀着对副产物的兴趣将之前错误的实验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成功凭借着这次研究在化学材料学科的顶尖期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来自我省的论文。“做科研的过程就像在品一杯茶,入口是苦涩的,而回味时却无比甘甜。”许辉每天来到实验室的时候,都满怀着期待,面对实验中出现的困难时,他也会感到紧张,反复地进行分析、调整,并期待最终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他将这种体会给予了总结:“这就是做化学、做科研的人骨子里的这种劲儿。科研是个苦差事,但我们要苦中作乐、克服困难。我们也应坚信,只要自己足够专注、百折不挠,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他的坚守,践行了扎根黑大的誓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年已经是许辉来到黑大的第十年头。他,从一个刚进入讲堂的青涩教师,逐渐成长为有一定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学者。这十年,是苦心钻研的十年,他进入实验室、加入课题组,像一粒种子在黑大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十年,是团结协作的十年,他与同事们同心协力,像一个家庭在困难中携手并肩、奋勇前行。许辉用奋斗的青春陪伴着学院、学校一步步地发展壮大,他对学院和学校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这期间,不乏有一些科研院所向他抛出橄榄枝,但他选择留在了黑大。“领导、同事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学校对我们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是我一直留在这里的缘由所在。”

许辉坦言,他刚来黑大的那几年,纯粹是个精力旺盛、热情满满的年轻小伙儿。几次碰巧,时任化学院院长的付宏刚老师经常看见他蹲在实验室地上掏溶剂,便打趣道:“我每次一进实验室都会看到小许在地上撅着屁股做实验。”说起这件事时,许辉依旧没忘记自己当时行为之豪迈,丝毫没有被调侃的窘迫,开怀大笑起来。付老师调侃归调侃,也将许辉的勤奋和韧劲儿记在心中。在08年实验室成立的大会上,正赶上付老师出差在外,出于对许辉的肯定和信赖,极力推荐他作为代表上台发言。讲到这里,许辉放慢了语速,郑重说道:“无论最后上台的是不是我,付老师对我能力的肯定都使我特别感动,也鼓舞了我继续向前。”一个集体想要人心聚齐,离不开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氛围。化学院及他所在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学校里属于“排头兵”,拔尖的人才比比皆是。但是从该实验室成立以来,没有一个核心骨干离开这个团队,实验室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成员间建立的深厚情感,这也是许辉一直拒绝其他单位邀请的原因。

他的真心,温暖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许辉平易近人的一面给他的同事、该实验室成员王瑞红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在工作状态下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同,平时生活中的他远没有那么严肃,他不仅经常和我们打羽毛球,还会在学生生日的时候反复挑选蛋糕店以及庆祝的地点。”他,从不以佼佼者自居,将身边人都看作为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化学院女多男少,将20箱40斤重的溶剂搬进实验室的任务总会落到了男士肩上,许辉也是“搬运大军”中的固定成员,总会和大家一起将溶剂一箱一箱地抬上五楼。

谈到许辉,院长李光明满是赞许:“许辉老师是学校当初通过博士工程引进的人才,在学院这十年间,他一直都踏实肯干、勤奋钻研,几乎没有休息日,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是学院的顶尖人才。同时,他在教学方面也很用心,主动承担了很多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教师。”

对此,笔者也略有体会。在采访中,他从未炫耀自己取得了哪些令人引以为傲的科研成果,而只是说自己在某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王老师在谈及他的谦逊时再次忍不住将他赞美一番:“许老师虽然在专业领域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科研论文时,他从不会直接否定他人的意见。学生向他请教时,他也会先耐心听完解释再和学生讨论,而不是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正是因为许辉待人谦逊有礼的态度、处事认真严谨的作风,同事和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辉哥”。

许辉就像一个强力发光体,将自身所散发的光芒播撒四方。一个满怀热情的年轻人投身科研、坚守岗位、温暖周边人,都是因为跳动在胸膛里的、燃烧在热血中的那颗咚咚作响的赤子之心。这颗心所射出的光芒,正如他所研究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那样,闪亮得耀眼,又可运用于面面方方。

后记:

2008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

2011年该实验室通过验收并正式挂牌运行。

2013年化学和工程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机构前1%行列

2015年材料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机构前1%行列

……

化学学科建设发展乃至全校各学科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许许多多的、像许辉一样的青年骨干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与奋斗。他们满怀着激情与期待,在自己所热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和辛勤付出,这才有了今天蒸蒸日上的黑龙江大学。在未来,这批青年教师们将继续作为我校的中坚力量,在巍巍讲台上、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在卷帙浩繁的书案前,接过前辈们的精神火炬,继续谱写黑大的明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