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黑龙江大学学科风采 | 2020年学科建设工作盘点
2021-03-10 09:31 重点建设与发展工作处 编辑:肖博宇  审核人:   (点击: )

编者按:八十载慎思尽物,新时代共创一流。2021年9月,黑龙江大学将迎来建校80周年,为了全面展示黑龙江大学过去五年在学科、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的办学成果,校新闻中心从即日推出《迎校庆:黑龙江大学办学成果系列报道》,今天为您推出第一板块,学科风采——2020年学科建设工作盘点。

2020年对我校学科建设工作而言,可以称为“史上”最关键和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既是学校“十三五”学科规划收官之年,又是多项重点工作启动之年。先是四年一次的学科评估和三年一次的学位点申报不期而遇,然后省级“双一流”监测系统的首次填报和2021年学科内涵建设任务制定接踵而至,刚刚完成这些“硬活”,立刻启动省建“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和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培育工作。在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确带领下,在各学院全体师生、相关职能部处全体人员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下,2020年各项重点工作都如期顺利完成。

科学谋划 精心组织 学位点申报完成省级审核程序

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学校党委在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前便布置新一轮学位授权点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做好博士点学位授权点的顶层设计,特别指示要科学整合全校理工科的优势和方向,加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的申报工作。

10月至12月,历时3个月的努力工作,按照我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前期的充分准备,组织全校相关学科完成新一轮学位点申报的方案制定、政策解读、材料核查、专家审核等步骤,最终我校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省学位办的专家组审核,并上报国家学位办终审。

精诚团结 全力以赴 省级“双一流”监测系统完成首次填报工作

11月下旬,学校接到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级高水平大学及优势特色学科监测系统”填报工作的紧急通知,我校作为省级高水平大学需报送学校数据,外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等6个一流学科需报送学科数据。学校相关职能部处的同事、有关学科的老师和带头人,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填报内容多、无填报经验等困难,根据填报要求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并将系统中的100个任务表,1万余项具体任务进行科学分解,明确各部门和处内的职责和分工。全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从大局出发,认真组织专人落实任务,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认真填报,反复校验和确认数据。大家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奋战,顺利完成监测系统的首次填报。

此项工作的如期完成,体现了“黑大人”团结一致、奋发有为、担当奉献、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学校高水平大学的总结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学校下一轮“双一流”的建设提供了有效借鉴。

党政共管 全程指导 第五轮学科评估完成教育部系统填报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2002年开始启动,至2020年进行第五轮学科评估。本轮学科评估正处于学校“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展望的关键节点,评估的结果决定着学校办学声誉和办学质量的国内排名,也将直接决定着我省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定,更加影响到省政府对学校新一轮支持建设的投入力度。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此次评估工作,早在教育部未启动之前,党委书记、校长就提前部署,提出工作要求。本轮评估通知发布后,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各分管校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校内专家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的书记、院长和副院长等相关老师组成专门的学科评估工作填报组。

本轮评估学校有25个一级学科参加,参评率达到了71.43%,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学校制定的评估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做到对评估政策实时研读和问题解答。评估工作启动后,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召集外语学科院长和相关职能部门,研讨如何为外语学科评估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并主动开展服务,提供评估指标中相应的数据和文字模板。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至少派出1名同志参与到外语学科评估工作中,及时了解进展并解惑答疑。

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深入各学院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现场指导学科评估工作。

在本轮评估过程中,学位中心每周对一些政策性和技术性的问题进行一次更新。为方便学科对问题的理解,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所有问题进行了还原,细分到简况表的相应位置,这一举措比学位中心提前了半个月左右,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学科填报节省大量时间。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准确地解惑答疑,建立了学校学科评估的微信工作群,全校相关的职能部门都指派一名同志专人负责解答,保证问题得到及时解答。按照学校的工作方案,学校组成两个专家组,对校内参评学科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建议。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学院的不懈努力以及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历时两个半月的学科评估工作,按照学位中心的时间要求顺利完成。

增强优势 补齐短板 2021年学科内涵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随着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的推进,学校各学科在总结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及时查缺补漏,明确下一步学科建设工作思路,学校面向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启动了2021年学科内涵建设工作。这些学科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水平、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提出2021年度内涵建设工作目标,并制定建设任务清单,相关责任部处对建设工作目标进行了审核,目前已确定年度建设任务。临近期末,又加上学科评估的收尾工作,这10个优势特色学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加班加点,认真梳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即将开展的工作任务,相关职能部门对任务清单认真审核,反复沟通,历时半个多月,高质量完成了第一次年度内涵建设任务清单,为新一年的学科内涵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开局。

学校将于2021年12月,对内涵建设成效进行验收,学科建设成效将与学院领导班子个人的年终考核挂钩,对于建设成效好的单位予以奖励和支持。

统一思想 明确职责 省建“双一流”建设总结如期启动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6-2020年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周期总结工作的通知》要求,我校作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需报送学校周期总结材料,外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6个省建一流学科需报送学科周期总结材料。

此项工作对学校未来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要求全校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攻坚克难,扎实做好本轮省建“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工作。学校根据省教育厅的文件要求,结合学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方案,合理制定自评方案和任务分工,力争通过本次自评总结工作,既要全面展示成绩水平、也要客观分析问题不足、更要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加快推动学校国内一流大学建设。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周期总结工作的领导,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周期总结工作的统筹推进。相关学科所在学院要成立周期总结工作组,由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其他相关院领导、学科带头人、专职联络员担任成员,负责组织学科周期总结材料的编制工作。学校要求全校各单位、各学科高度重视、认真总结,按照建设方案认真开展对标检查,总结出水平、凝练出高度,高质量圆满完成自评工作。

凝练特色 抢抓机遇 交叉学科建设提前布局

为面向科技前沿,解决重大理论问题;为面向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地方建设需求,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也为了做好学校学科建设提前布局工作,学校正式启动了“交叉学科(含研究方向)”建设工作,要求各学院利用假期时间,结合“十四五”学科规划和高水平大学的一期总结与二期设想工作,做好“交叉学科(含研究方向)”建设的培育工作。交叉学科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国计民生中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等,常常涉及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

我校作为省属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代表,现有11个学科门类,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学科建设基础良好。学校希望各学科能够认真论证,充分挖掘,加强交叉融合建设,突破学科和学院壁垒,使之成为我校学科建设的新亮点。学校将于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对交叉学科、研究方向进行评审,并对评审通过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给予条件支持。

科学谋划 统筹布局 “十四五”学科规划有序开展

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安排,总体规划中学科建设的总体设计稳步推进。学校通过对省建“双一流”系统填报的数据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总结材料,认真梳理取得的成绩,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学校拟在“十四五”学科建设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持续推动“双一流”建设。集全校之力持续推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提升计划,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理念,继续加强对学科进行分类、分级、分层建设。实施“黑大英才”高层次人才培育项目和学科创新团队选拔计划。

二是大力加强学位点建设。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以及“加强渤海研究”的重要指示,不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落实关于重点支持专业学位建设的政策导向,并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学位点,推动我省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引领,根据学校专业发展情况,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通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合理定位。理顺学位授权点与专业层级对应关系,制定相应的学科建设规划,挖掘新的学科生长点。发挥学科和学位点评估的导向作用,利用评估指标优化现有学位点的结构布局,对学位点进行动态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点建设与发展工作处供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