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大学新闻网!

迎接党的十九大:我校科学技术工作再创新高
2017-10-17 12:53 李牧  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点击: )

打开学校网站,2017年9月21日发布的《我校5项科研成果喜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文,是我校关于科技工作新近更新的一则消息。新增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2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2016年度又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科技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这一系列的荣誉背后,凝聚了学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辛苦付出。让我们通过这一项项荣誉,开启我校过去五年科技工作的大门。

创新管理模式 立项与成果取得历史性突破

为了提高学校申报高层次立项的水平,科学技术处积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在高层次项目申报,特别是国家基金项目的组织申报中,采取“提前申报、预评预审”的管理方式和“双向了解,双向宣传”的工作方法,使得学校申报高层次项目的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国家级项目立项数和经费数明显提高,国家基金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同时,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过去五年中,学校理工科科研经费总量达3.4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1.55倍。学校科研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为促进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省部共建综合性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共获得科研项目1261项,经费额8220.58万元,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1.85倍和3.08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8项,获资助经费连续五年超过1000万元。获得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5位岗位科学家获得甜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资助。获批国防基础科研和技术基础科研项目各1项。

同时,为鼓励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2012年、2015年两次修改完善了《黑龙江大学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高水平成果奖励办法》和《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调动和激励了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过去五年里,学校化学学科、工程学科和材料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发表学术论文3204篇,出版著作163部,论文总量与前一个五年相当,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影响因子IF5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出现爆发式增长;被SCI、EI收录论文2481篇;影响因子IF5以上的论文214篇,是上一个五年的8.23倍;Ⅰ区论文186篇,是上一个五年的5.03倍,有48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标志性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彰显了我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实力。申请发明专利923项,获授权563项,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2.75倍和4.65倍;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12项,获授权281项,分别是前五年的20.8倍和21.6倍;获各级科技成果奖12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

加大资金投入 建设高端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

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过去五年里,学校通过整合资源,凝练方向,不断加强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初步构建了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科技部“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获批,标志着学校在这两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首个教育部“中俄催化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专家组立项考察。五年来,省级重点实验室由3个增至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由2个增至3个,中俄联合实验室由1个增至4个。

同时,学校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科研团队建设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成效,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井立强教授和付宏刚教授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成功入选2012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现了我校教育部创新团队零的突破,并于2016年评估优秀获得滚动支持;赵凯教授获批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人选;李金宝、平文祥、孙书利、霍丽华、李海英和冯立新6位教授带领的创新团队获批成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使我校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由2个增加到8个;王国凤、潘清江、郭龙江、许辉、赵凯和李强6位教授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使理工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由5位增加到11位;赵辉、宋福强、孙书利、许辉、刘盛春等5位教授获得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使省杰青人才由9位增加到14位。

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 服务地方经济

围绕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和“龙江丝路带”发展战略,以需求为导向,学校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政策引领 ,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和产业化,为龙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助力。

作为省内知名高校,学校立足龙江,加盟中国石墨烯改性纤维、省石墨烯、省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省智能制造等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作为理事长单位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甜菜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我省甜菜糖产业乃至全国甜菜糖产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引领。

首条年产150吨生物质石墨烯生产线的建立,在国际上首创了从生物质中提取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实现了生物质石墨烯的规模化生产;“指夹式小型精量播种机智能监控器”和“施肥播种综合监控系统”两项技术实现产业化,为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北斗和物联网技术的现代精准农业监控系统已在哈尔滨市道里、呼兰、通河、方正等6区县和其他市县累计实施520余栋现代化农业大棚环境监控,为黑龙江的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回望过去五年,学校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未来的五年,学校科技工作将以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争取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向着“双一流”大学的标准努力,奋进。

关闭窗口